第70章 “为什么没有人敢拦800里加急?”(2 / 2)
【“为什么没人敢拦?” 解说员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首先是‘信物’:驿卒携带的文书有防伪印,腰间有朝廷特制的驿牌,一看就知道是官家急差。
更重要的是‘刑罚’——《唐律》规定,阻拦驿使,杖八十;耽误军情,斩立决;若因阻拦导致国家受损,诛九族!”】
【“别说普通人,就是地方官见了,都得赶紧让道,还得给驿卒换最好的马、最好的干粮。劫匪?他们抢银子是为了活命,拦八百里加急,那是全家找死,傻子才会干。”】
“诛九族?” 刘邦咂舌,他当年当亭长时,见了驿使都得点头哈腰,此刻更明白这刑罚的分量,“就冲这罪名,别说拦,就是挡了道都得吓个半死!”
他想起自己当年逃亡时躲着驿道走,现在才懂——那不是怕官,是怕撞上个“八百里加急”,平白惹上杀身之祸。
【弹幕里,网友们的评论带着调侃,却道破本质:
“八百里加急:我身后是整个朝廷的怒火,谁碰谁死。”
“劫匪:抢他?除非我想让全村人陪我上刑场。”
“古代版‘特种快递’,快递员带刀,还带‘诛九族’”
“想想那场景:驿卒骑马飞奔,头发被风吹乱,嘴里喊着‘让让让!’,路边百姓连滚带爬躲开,比见了老虎还怕。”】
大唐的李世民对此最有感触,他朝驿站制度最完善,八百里加急用过不少次,深知其中的严苛。
他摇了摇头,“那驿铃一响,要是阻拦,蚂蚁都得给劈成两半,蛋都得摇黄了,谁想找死?但真没必要这么想不开去拦啊。”
大唐的百姓想起有次黄河决堤,赈灾文书走八百里加急,沿途县官见了,不仅让道,还亲自给驿卒递水,就怕耽误片刻。
宋朝的赵匡胤看得直点头,他当年陈桥兵变,消息就是靠加急驿传递回京城,才稳住了局面。
“若有人敢拦,别说兵变成功,怕是我还没到开封,就被定性为‘反贼’了。”
他对着赵普道,“这八百里加急,看着是传递消息,实则是在传递‘朝廷的威严’——谁也别想挑战。”
林远看着视频,补充道:“其实不止刑罚,还有‘人心’。
百姓知道,八百里加急跑的是‘救命文书’,可能是边关打了胜仗,可能是要发赈灾粮,拦了它,就是拦了自己的活路。所以不光不敢拦,还盼着它跑得快呢。”
各朝代的人恍然大悟。
一个经历过旱灾的老农点头:“可不是嘛!当年咱县闹旱灾,就是八百里加急把消息送到京城,朝廷才发了粮,要是被拦了,咱全村人都得饿死。”
一个边关士兵也道:“军情急报要是被拦,敌人打过来,家乡就没了,谁会拦?”
视频结束时,画面定格在一个驿卒骑马飞驰的背影上,夕阳下拉长的影子,像一把守护家国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