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科举路藏女儿身,终成首辅定乾坤 > 第449章

第449章(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屁!越是明显越不是!我看是那个漕帮的赵四,身手好,来无影去无踪!”

“狄师爷都去看码头了,肯定是在码头找到线索了!”

老王端着碗,张了张嘴,发现自己完全插不上话。他问了一句:“啥师爷?啥漕银?” 立刻引来几道混杂着同情和“你居然连这都不知道”的目光。

“王叔,你没看《京报》啊?就丰裕伯写的故事,可好看了!”一个后生热心肠地想给他讲,刚开了个头,就被其他人打断,“哎呀,这哪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正说到关键处呢!”

老王讪讪地闭上嘴,感觉自己像个被排除在外的外人,连碗里的饭好像都没那么香了。

老王心里像被猫抓了一样,大家都在说这个什么案子的,他塞了把瓜子放在刚才那个后生的的兜里带着点不好意思央求道:“好小子,你再给叔仔细讲讲,那《漕运迷案》到底是个啥?狄师爷咋就那么神?那银子到底咋没的?”

类似的情景,在京城的各个角落悄然发生。

那些最初对《京报》不感兴趣的人,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就被这股强大的话题潮流所裹挟。为了能跟上大家的谈资,为了在茶余饭后不至于沦为旁观者,他们也开始主动去打听,琢磨着后面的京报自己排队也要去买上一份。

识字的人开始更仔细地阅读报纸以便能更权威地向人讲述,不识字的人则成了最忠实的听众,追着任何一个能讲上一段故事的人。说书先生的生意空前火爆,甚至连一些学堂里放学归来的孩童,都能像模像样地复述一段情节。

百姓们热烈地讨论着剧情,猜测真凶为狄师爷的明察秋毫叫好,对故事里那些贪官污吏骂骂咧咧。谢清风这最后一版的故事以其无可替代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成了许多百姓再次购买《京报》的一个强大理由。

尤其是他最后还留了一个悬念,就像痒痒挠正好挠在大家的痒处,大家都想知道后面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失踪的漕银、神秘的杀手、看似糊涂实则心细如发的狄师爷都成了街头巷尾之间最热门的话题。

“你们说,那管库的刘司仓是不是贼喊捉贼?”

“我看那个新来的漕工很可疑,眼神不正!”

“狄师爷最后看账本那一眼,肯定是发现了什么!唉呀,急死个人,下一期什么时候出?我就想知道凶手到底是谁!”

这股追更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后世对热门剧集的期待。

而对于遍布京城的学子们来说,《京报》的意义则更为重大。

他们是《京报》的最主要购买群体。

以前他们对于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了解多半来源于师长们的私下议论、辗转传抄的邸报片段或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模糊不清也难以验证。

现在他们终于有一个稳定权威的信息来源了!

说白了,其实就是他们很喜欢键政,毕竟朝廷从来没有禁止过大家讨论朝事,但他们又没有可靠的信息来源,讲的时候只能是:我听我舅父在衙门当差的二表兄说....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部堂大人门下透露......这种话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