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双生魂雕像发光(1 / 2)
秋分日的子夜,北京城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沉淀下一片深沉的静谧。故宫广场在稀疏的星子与远处城市光晕的映衬下,更显开阔肃穆。空气里带着一丝北国秋夜特有的清冽,微风拂过,卷起几片早凋的落叶,在地面打着旋儿,发出沙沙的轻响。
广场中央,那座名为“双生魂”的巨型雕像——一位是宽袍大袖的古代学士,一位是身着简练现代服饰的青年,两者并肩而立,目光共同望向远方——如同往常一样,沉默地承载着时光的重量。守夜的老人裹紧了外套,提着昏黄的手电筒,沿着固定的路线蹒跚而行,脚步声在空寂的广场上回荡,显得格外清晰。他在这里守了十年,见证了雕像落成后的每一个夜晚,风雨无阻。
今夜,似乎有些不同。天边,一轮将圆未圆的秋月,挣脱了薄纱般的云层,清辉洒落。恰在此时,一阵稍大的风掠过,吹动了广场边缘悬挂的、刻有古老云雷纹饰的装饰灯牌。灯牌轻轻转动,角度微调。月光,那冷冽而纯净的银辉,穿过云雷纹镂空的间隙,竟巧妙地、如同被无形之手操控般,投射在了双生魂雕像的表面。
起初只是几点模糊的光斑,随着灯牌的微微摇曳,光斑渐渐连成一片,在雕像的衣袂、面容上流淌,形成一层极其微弱、仿佛呼吸般明灭的莹光。那不是电力的光芒,没有科技特效的刺眼和刻意,而是自然之光与古人智慧的纹饰偶然邂逅后,在现代雕塑上奏响的一曲无声的光影乐章。
“咦?”守夜的老人停下了脚步,揉了揉有些昏花的眼睛,凑近了些。他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此刻写满了难以置信。“这……这雕像……咋好像亮了一下?”他低声嘟囔着,抬头看看天边的月,又看看那随着月光流转变幻而若隐若现的雕像微光,“十年了……头一遭啊……真是稀奇了……”
就在这时,仿佛某种无声的号令,广场周围,乃至更远处的城市街巷,甚至跨越山河湖海,在全球各个角落,无数盏特意为“全球护符日”准备的护符灯,在同一时刻被点亮。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古朴,有的新潮,有的悬挂窗前,有的捧在手心,但每一盏灯都承载着对某种文化、某种记忆、某种传承的守护之意。千万点温暖的光,或明或暗,星星点点,汇聚成一片温柔的灯海,与故宫广场上那依靠月光投射而“发光”的双生魂雕像,形成了一种跨越空间的、震撼心灵的遥相呼应。
这一幕,被早已架设好的直播镜头捕捉,实时传递到无数块屏幕上。网络直播间瞬间沸腾,弹幕如潮水般涌过:
“快看!雕像真的发光了!”
“天哪,太神奇了!这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是护符日啊!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呜呜,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然而,很快有眼尖的网友和技术人员出来解释:“大家冷静!不是雕像本身发光,是月光透过云雷纹的灯牌形成的投影效果,巧合,绝对是巧合!”
但人们的情感往往比理性更愿意相信奇迹。一条弹幕被高高顶起,获得了数万点赞:“不,我愿意相信这是‘文明的觉醒’!你们看,雕像发光,是因为今天有个偏远山村的孩子,第一次用生涩的手法,学会了爷爷教他的古老木工技巧;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匠人,在工作室里用心修复了一只破碎千年的陶碗,让它重焕光彩;还有一群人,在某个小小的直播间里,用现代的方式,一字一句地讲解着古老的诗词,让李白的月亮再次照亮今人的心房——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光,这些坚持、传承与热爱的光,千千万万,汇聚到了这里,才让这尊象征着古今交融的雕像,发出了属于我们整个文明的光芒!”
这番话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人们更愿意接受这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解释,仿佛这样,自己也能成为那汇聚成文明之光的一星半点。
与此同时,远离广场喧嚣的“明伦书院”内,夜深人静,只有值班室还亮着一盏孤灯。苏明远,这位体内栖息着古代状元灵魂的现代青年,并未入睡。他坐在书院的监控显示屏前,屏幕正分格显示着书院各处的实时画面,而主画面,则锁定在故宫广场的直播链接上。
他清晰地看到了雕像“发光”的全过程,也看到了弹幕上热烈的讨论。与其他人的激动或好奇不同,苏明远的心中,翻涌起的是一股更为复杂、难以名状的情愫。
他的目光穿透屏幕,仿佛回到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清晨。不是秋分的子夜,而是春日的一个黎明。他,大靖王朝年轻的状元郎,在琼林宴后莫名昏厥,再度醒来时,已置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洁白、明亮,充斥着奇怪声响和器械的“病房”。阳光,同样是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窗,斜斜地照进房间,恰好落在他胸前。那里,不知何时,佩戴上了一枚样式奇特的护符,非金非玉,触手温润。阳光洒在护符上,折射出柔和的光晕,那光芒,不像此刻雕像反射的月光这般清冷,而是带着暖意,仿佛在安抚他惊魂未定的心绪,又似在为他照亮这条通往未知世界的路。
“原来……如此……”苏明远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面前书桌上的一方古砚,冰凉的触感让他保持着一丝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