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13章 繁华不慕心如水,静守清欢意自舒

第1013章 繁华不慕心如水,静守清欢意自舒(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萧桓又传旨问远在南疆的韩瑾——韩瑾曾与鞑靼交手,深知其习性。韩瑾的回奏很快送到:“鞑靼畏威而不怀德,固守示强,再派使者议和,许以通商,可退其兵。”萧桓综合众议,最终定策:“赵烈固守堡寨,蒙傲率五千轻骑袭扰其粮道,章明远派使者议和,三策并举。”

不出一月,捷报传来——蒙傲烧了鞑靼半仓粮草,赵烈在贺兰山击退小股袭扰,章明远与鞑靼签订通商盟约,约定以丝绸换马匹,边境重归平静。蒙傲回京后,对萧桓躬身致歉:“臣先前只知勇武,不及陛下兼听之明。”萧桓扶起他:“将军的锐气是大吴之福,朕的责任,就是让这锐气用在刀刃上。”

为奖励边军,萧桓采纳裴衍的建议,将魏党没收的家产分作军饷,足额发放到每一名士兵手中。孙越督查发放过程后,回奏道:“士兵们拿到军饷,都说是陛下听了他们的心声,打仗更有干劲了。”萧桓望着西北的方向,轻声道:“当年若听谢卿之言,边军也不会缺饷三年啊。”

户部衙署内,周霖与王砚正为“盐课是否加价”争论——周霖认为加价可增国库,王砚则担心百姓负担加重。萧桓得知后,不仅召来两人,还请了盐商代表与普通百姓一同议事,这是大吴朝首次让商贾百姓参与朝堂财政决策。

“盐是百姓刚需,一加价,我们小户人家就吃不起了。”一名百姓代表红着眼说。盐商代表则道:“若不加价,运输成本上涨,我们也难维持。”王砚趁机道:“陛下,臣有一策——不提高盐价,而是严查盐商偷税漏税,同时由官府统一运输,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盐课收入反而能增两成。”

周霖起初质疑:“官府运盐成本太高。”方泽却道:“臣可调度漕运船只,顺路运盐,成本仅为盐商的三成。”萧桓当即拍板:“就依王砚、方泽之策,由户部主导盐运,严查偷税,周霖主抓落实,王砚负责核账。”实施三月后,盐课收入果然增两成,百姓盐价未涨,皆大欢喜。

秦焕此时呈上“均税”新策,主张“按田亩肥瘠定税”,却遭到地方豪强反对。萧桓召来秦焕与钟铭——钟铭巡抚南畿,熟悉地方情况。钟铭道:“陛下,豪强的田多是肥田,却按薄田缴税,百姓怨声载道。推行此策需派御史驻县,臣愿带队前往。”萧桓道:“朕派虞谦与你同去,凡阻挠均税者,以‘抗旨’论罪。”

均税政策推行时,有豪强勾结县令闹事,虞谦当场将两人拿下,按新律严惩。百姓见朝廷动真格,纷纷主动申报田亩。秦焕核算后,回奏道:“均税后,国库赋税增一成,而百姓负担减两成。”萧桓拿着税册,对周霖道:“这便是听民言、纳良策的成效,比单纯加价高明多了。”

刑部衙署内,郑衡正与宋昭修订《刑案集要》,却在“贪腐案量刑”上犯难——贪墨百两与千两该如何区分,众说纷纭。萧桓得知后,召来冯谦与卫诵,还请了沈修与几名地方知县议事,要让律法既严又公。

“贪墨百两,若用于赈灾,可减罪;若用于挥霍,当重判。”一名知县建议,“地方官最清楚实情,律法不能一刀切。”冯谦补充:“臣赞同——应增设‘量刑考量条款’,结合动机、后果判决,就像当年谢渊案,若有此条,也不会错判。”

郑衡采纳建议,在《刑案集要》中新增“贪腐量刑三标准”:动机善恶、危害大小、退赃与否。萧桓阅后,又加一条“民声反馈”——凡贪腐案,需征求当地百姓意见,民愤大的从重,民怨小的从宽。卫诵赞道:“陛下此条,让律法更贴民心。”

江西按察使江涛此时上报一起“盗粮案”——灾民因饥饿偷粮,被县令判重刑。萧桓召来郑衡与沈恪:“灾民偷粮是为活命,与贪官贪墨不同。”郑衡道:“臣已命江涛重审,改判杖责,再发赈灾粮安抚。”萧桓道:“今后地方判案,凡涉民生,需报三法司复核,避免再出冤屈。”

为让百姓懂法,萧桓采纳杨璞的建议,命人将《大吴律》简化为“通俗读本”,配图发放到州县,由方明的惠民药局协助宣讲。苏州百姓读了读本后,都说:“现在律法清楚了,当官的也不敢乱判了。”郑衡望着百姓送来的“司法清明”牌匾,对萧桓道:“这都是陛下肯听谏言的功劳。”

吏部衙署内,沈敬之与温庭玉、陆文渊在修订“官吏考核制”,杨启却带着监察报告闯入:“沈公,有三名新官到任后贪墨,皆是考核时被遗漏的。”萧桓得知后,召来吏部与都察院官员,当众反思:“是朕太过信任考核制,忽略了动态监督。”

杨启建议:“陛下,应建立‘新官试任期’,试任三月,合格者留任,不合格者罢黜,由御史全程监督。”虞谦补充:“臣愿派御史驻府,每月上报新官实绩。”萧桓采纳后,又加一条:“试任期间,百姓可随时举报,经查实者,举荐官连坐。”

陆文渊此前举荐过一名官员,因试任期间贪腐被罢黜,他主动上疏请罪。萧桓却没有降罪,反而道:“举荐有错难免,你主动担责,值得肯定。今后举荐,只需如实写明被荐者情况,不必担连带责任,但需参与后期监督。”陆文渊感动不已,此后举荐人才更加谨慎,亲自走访考察。

梁昱此时上报“地方政绩月报制”的成效——河南知县因赈灾不力被举报,当月便被罢黜;浙江知县因兴修水利受表彰,三个月后升为知府。萧桓道:“月报制要全国推行,让官吏知道,实绩才是立身之本。”他还采纳赵毅的建议,在考核中加入“民声评分”,由百姓为官吏打分,低于六分者一律调离。

有老臣上疏反对“民声评分”,认为“百姓无知,易被蛊惑”。萧桓召来该老臣与钟铭:“钟卿,你巡抚南畿,百姓评分准不准?”钟铭道:“陛下,百姓的眼睛最亮,贪官污吏瞒不过他们。臣辖下评分低的官吏,经查实皆有问题。”萧桓对老臣道:“治国若不信百姓,还能信谁?”老臣闻言,羞愧退下。

秋天,大吴朝迎来丰收,西北屯田收获粮食十万石,江南水渠灌溉良田三十万顷,国库存银达一千五百万两,较魏党乱政时翻了五倍。萧桓在太和殿设宴,召集群臣庆功,却没有坐龙椅,而是与沈敬之、蒙傲等大臣同坐堂下。

“今日庆功,功劳不在朕,而在诸卿,在天下百姓,更在谢卿这样的忠魂。”萧桓举起酒杯,目光扫过堂中——谢渊的牌位被请在首席,前摆着他的竹笔与铜镇纸,烛光映得“文忠公”三字发亮,“若不是谢卿以死警醒,若不是诸卿直言进谏,若不是百姓畅所欲言,就没有今日的成效。朕敬谢卿,敬诸卿,敬百姓,敬那些为大吴牺牲的忠魂!”他将酒洒在地上,酒液溅起的水花,像谢渊当年叩阙时溅在石阶上的血,“谢卿,你看,西北稳了,江南丰了,百姓有饭吃了,你的心愿,都成了。”群臣起身举杯,声音震得殿顶瓦当轻响:“愿随陛下,共兴大吴!”

宴会上,萧燊呈上《新政成效录》,上面记着:平反冤案五十余起,启用贤才两百余人,百姓满意度达九成五。萧桓翻到“谢渊”条目,提笔在旁写道:“以忠魂为镜,方知为政之道。”他对萧燊道:“今后你继位,切记‘自省纳谏’四字,江山才能长久。”

散宴后,萧桓独自来到谢府,此时的谢府已修葺一新,谢渊的孙子正在读书。见帝王前来,孩子放下书本行礼:“陛下,先生教我读《肃奸录》,说祖父是忠臣。”萧桓摸摸他的头:“你的祖父是大吴的脊梁,你要像他一样,敢说真话,敢做实事。”

夜色渐深,养心殿的烛火依旧明亮,萧桓案上摆着新的谏言箱呈阅册,每一页都有他的批注。窗外的海棠花悄然绽放,风吹过,铜铃轻响,像是忠魂的回应,又像是盛世的序曲。

片尾

大吴朝新政已行三载,春风拂过九州,尽是生机盎然。西北贺兰山的烽火台再无狼烟,鞑靼可汗亲率使团入贡,马背上驮着的,是象征臣服的白驼与良马,使团行至银川时,见堡寨周边田畴连片,麦穗初抽,可汗抚须叹道:“大吴兵强粮足,果然不可犯也。”

江南的梅雨落在新修的水渠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昔日常被水患侵扰的圩田,如今埂固渠通,早稻长势喜人,亩产较三年前翻了近倍。苏州“惠民药局”前,方明正给农户分发新印的《农桑医方》,不远处的农桑学堂里,秦仲正教孩童辨认麦种,朗朗书声混着田埂上的笑语,飘出很远。

朝堂之上更显清明,吏部每月的考核册上,贪腐案的记录稀稀落落——较魏党乱政时减少九成。新科进士中,寒门子弟占比超六成,苏州知府李董已升为浙江巡抚,江澈因治水功高晋为工部侍郎,他们的案头,都摆着一本翻旧的《肃奸录》,扉页“以谢公为镜”的批注,墨迹如新。

各地的“新政德政碑”接连立起,苏州碑刻最是醒目,碑侧特意补刻了“谢渊”二字,旁注“忠魂醒世”。谢渊故居改建的“忠良祠”香火鼎盛,老仆每日擦拭着谢渊的竹笔与铜镇纸,常有赴任的官员前来祭拜,取走一瓣祠前的海棠花,以明“清慎勤”之志。萧桓每月都会亲往,站在“文忠公”的牌位前,轻声细说新政成效,仿佛在与故臣对谈。

这日,谢渊的孙子谢砚——如今已是监察御史,捧着弹劾贪墨小吏的奏疏入宫,恰遇萧桓从忠良祠回来,袖中还带着海棠花的香气。“陛下,”谢砚躬身递上奏疏,“臣已查实,此吏克扣灾民粮款,按新律当贬谪戍边。”萧桓接过奏疏,见字迹间颇有谢渊当年的刚劲,点头道:“做得好。你祖父若在,定会为你骄傲。”

卷尾

大吴新政之兴,非一日之功,实是“自省”为根,“纳谏”为枝,“民心”为叶。萧桓初登大宝时,沉湎于权柄独握的快意,听不进谢渊“阻矿护民”的忠言,容不下江涛“弹劾奸佞”的直谏,以独断错杀忠良,致朝堂如寒秋,民心似残烛。幸得谢渊临刑前的血书警醒,见“臣死不足惜,愿陛下醒”七字,才如遭雷击,幡然悔悟。

于是有议政阁的彻夜灯火,让蒙傲的勇武与徐英的审慎得以相融,定下“军屯养兵”的良策;有午门外的谏言箱,让老农“水渠设闸”的拙见、士子“废黜八股”的锐思得以入圣听;有田埂上的促膝长谈,让萧桓亲闻“苗冻缺犁”的民困,将谢渊当年“南麦北引”的遗愿化为实景。从边防到农桑,从科举到律法,每一项新政的落地,都印着“倾听”的痕迹——听大臣之策,是避独断之盲;听百姓之言,是补施政之缺;听忠魂之警,是守为政之本。

蒙傲的虎头甲不再只染沙场血,更护屯田苗;沈敬之的银髯下,举荐的寒门士子成了治世才;江澈的粗布衫沾着渠水,却筑起了江南的安澜;王砚的算盘声里,算出的是“藏富于民”的实利。这些曾或被压制、或被埋没的才干,皆在“被倾听”中得以舒展,最终凝成治国的合力,撑起大吴的晴空。

史载“天德之治,以自省始,以纳谏兴”,这十六字,是萧桓蜕变的注脚,更是治国的真理。帝王之过,不在于偶有昏聩,而在于是否有“罪己诏”的勇气;治国之道,不在于权柄赫赫,而在于是否有“俯听民声”的谦卑。谢渊以生命为烛,照亮了萧桓的自省之路;萧桓以纳谏为舟,载着君臣民心,驶向盛世的彼岸。

那日萧桓在忠良祠,见谢砚为百姓争粮款的奏疏,忽然明白:谢渊从未远去——他是竹笔上的铜丝,是镇纸上的“清慎勤”,是新政碑侧的名字,更是每一个敢言直谏、为民办事的臣子身影。大吴的盛世曙光,从来不是一人之功,而是“君肯自省、臣敢尽忠、民愿归心”的必然,这便是谢渊等忠良用生命换来的启示,也是萧桓用余生践行的治国初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