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钟传远壑惊栖鸟,僧扫闲阶落素衣(1 / 2)
卷首语
一封火漆封口的西北急报,如惊雷般炸响在沉寂的朝堂。驿卒马蹄踏碎长街夜色,将“鞑靼趁秋高马肥袭扰银川,参将赵烈率军击退”的消息,递进了灯火通明的养心殿。殿内烛火摇曳,龙涎香的烟气缠在梁柱上,却驱不散萧桓眉宇间的沉郁——刚为谢渊昭雪不足三月,忠魂的余温尚在,边尘便再度扬起,这让他彻夜难眠。
御案上,摊开的《西北边防图》墨迹未干,蒙傲亲绘的山川沟壑间,数十个朱红圆圈格外刺目,那是标注的“烽火台缺口”。萧桓指尖蘸了点烛泪,轻轻划过贺兰山麓的银川城,指腹触到地图上粗糙的纸质,忽然想起谢渊当年那封《请固西北疏》——麻纸泛黄,边角被虫蛀出细孔,“边固则民安,民安则国宁”八个字,墨色沉厚得像要透纸,末尾还留着他叩阙时溅上的暗红血痕。
“谢卿……”他低声呢喃,声音被殿外的秋风卷得发颤。三年前,他偏听魏党谗言,将这个冒死阻矿、为民请命的忠臣斩于西市;如今谢府荒草没膝,唯有老仆守着半块磨平的墨锭度日,而鞑靼的铁蹄,终究还是踏在了谢渊曾忧心的土地上。指尖从“贺兰山”三字移开,落在赵烈的名字旁——这个当年拒为魏党建生祠被夺职的武将,如今成了西北的屏障,倒让他更觉对谢渊的亏欠。
烛花“啪”地爆开,溅在边防图的红圈上,恍若烽火燃起的微光。萧桓猛地攥紧拳,指节泛白,当年错杀忠良的悔恨与如今守土有责的焦灼交织在心头,让他再坐不住。他抬手重重敲响案边的鎏金玉磬,清脆的声响穿透夜雾,惊得檐角铁马轻鸣。
“传朕旨意!”他声音沉如洪钟,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大将军蒙傲、兵部尚书秦昭、西北参将赵烈,即刻入宫议事,不得延误!”捧着鎏金玉磬的内侍脚步轻捷却难掩急促,刚转身踏出殿门,一阵秋风卷着粉白的海棠花瓣飘进来,落在御案的疏纸上,又滚落到阶前——那是三年前谢渊叩阙时,额头撞出血溅过的石阶,花瓣沾着夜露,倒像极了未干的泪痕。
古寺秋深
古寺嵯峨映晚晖,秋深木叶乱纷飞。
钟传远壑惊栖鸟,僧扫闲阶落素衣。
碑上苔痕寻旧忆,佛前烛影悟禅机。
红尘渐远心如水,暮鼓声声送月归。
太和殿的铜钟刚响过三声,蒙傲已披玄甲入宫,甲叶碰撞声沉如惊雷。他年过五旬,鬓角染霜,却仍腰杆笔直,将一份《边防急策》递上:“陛下,鞑靼此次袭扰虽轻,却是试探。臣查得贺兰山原有烽火台三十座,如今半数坍塌,需增筑二十座,再派精锐驻守,方能形成预警。”站在一旁的赵烈上前一步,青灰布袍沾着边尘:“臣愿往!当年臣筑的三座烽火台,至今完好,此次必亲督施工,保固若金汤。”
萧桓目光落在赵烈手上的老茧上——那是拒为魏党建生祠被夺职后,耕作留下的痕迹。他心中一暖:“赵卿忠勇,朕信得过。蒙将军,增筑烽火台的兵卒、工料,由你统筹;秦尚书,军饷、粮草需足额供应,不得延误。”秦昭躬身领旨:“臣已命兵部左侍郎邵峰核算军需,三日内便可报上明细,与户部徐英大人对接。”萧桓点头,指腹摩挲着边防图上的“军屯区”:“朕意同时推行军屯,让边军闲时种地,战时御敌,既固边防,又省粮饷。”
散朝后,蒙傲留住赵烈,在兵部衙署铺开详图:“贺兰山段你熟,重点守这三处隘口;邵峰久历边事,他会带地形图谱与你同去。”他从怀中掏出半块虎符,忽然笑道:“犬侄蒙毅、蒙勇都要随你去——蒙毅十八,弓马娴熟但欠历练,让他跟着冲锋;蒙勇二十,沉稳细心,管军纪再合适不过。”话刚落,门外闯进两个少年,浓眉者是蒙毅,持枪而立;白面者是蒙勇,手持兵册,齐声行礼:“末将愿随赵将军守边!”赵烈刚应下,邵峰已捧着图谱赶来,身后跟着三个面膛黝黑的少年——赵烈的儿子赵山、侄子赵河与女儿赵月,赵山拎着麦种,赵河扛着水利图纸,赵月抱着一摞伤药:“爹,柳恒大人送的新麦种我带来了,赵河哥懂水利,妹妹会包扎,咱们全家都来守边!”赵烈又惊又喜,拍着几人肩膀:“好!赵山跟农师学种粮,赵河管军屯水渠,赵月去惠民药局帮手,都不许偷懒!”
消息传到户部,徐英正与周霖核计盐课收入。“边防是头等大事,”徐英当即在账册上圈定款项,“烽火台筑造银从盐课盈余里出,军屯麦种由河南柳恒大人协调调运,绝不能让边军缺粮少种。”周霖补充道:“臣已命户部左侍郎秦焕暂缓江南杂税,优先保障军需,若有缺口,臣亲自去江南催缴漕粮。”一旁的户部郎中王砚插言:“魏党遗留的贪腐银尚有结余,可拨出三成充作边防应急款。”
萧桓得知户部的安排,提笔在奏疏上批道“同心同德”。他走到忠良祠,将边防规划摆在谢渊牌位前:“谢卿,你当年说‘守边需先安内,安内需先纳谏’,如今朕有蒙将军这样的良将,有徐大人这样的能臣,定能守好你的家国。”烛火摇曳,映得牌位上“文忠公”三字愈发清晰,仿佛在回应帝王的誓言。
西北的寒风刚起,赵烈已带着工兵营、蒙家兄弟与赵家儿女抵达贺兰山。他选的第一处筑台地在鹰嘴崖,崖高百丈,下临黄河,是鞑靼必经之路。开工首日,赵烈与蒙毅一同搬石运土,蒙毅手掌磨出血泡仍咬牙坚持;蒙勇则持兵册巡查,记下偷懒士兵的姓名,转头就督促其补工;赵山跟着农师在荒地试种麦种,记录土壤湿度;赵河蹲在河边绘制水渠草图,规划军屯灌溉路线;赵月则在临时营帐收拾伤药,给磨破手的工兵涂药膏。“将军,您是参将,不必亲自动手。”工兵校尉劝道。赵烈抹了把尘土:“烽火台是保命台,每块砖都要扎实!”蒙毅接话:“蒙家从不上后阵!”赵月笑着补充:“我们赵家也不拖后腿!”
三日后,工科给事中程昱带着工部文书赶来巡查。他不先入营帐,径直走到工地,捡起一块夯土捏碎,见土块坚硬如石,才点头赞许。“赵将军,工部冯衍大人特批了新式夯具,还派了三名老石匠来指导筑台,”程昱递过图纸,“这是江澈大人改良的排水设计,台底设暗沟,可防雨水浸泡坍塌。”赵烈展开图纸,见上面标注详尽,连砌砖的灰浆配比都写得清楚,不由感叹:“有朝堂这般支持,何愁台不成?”
筑台过半时,鞑靼小股骑兵袭扰。赵烈亲率亲兵迎敌,蒙毅挺枪紧随,虽初上战场略显慌乱,却凭蛮力将一名鞑靼兵挑落马下;蒙勇立刻收拢工兵,按阵形隐蔽,同时派哨探速报附近卫所;赵月背着药箱奔至阵前,蹲在掩体后为受伤士兵包扎;赵山与赵河则组织民夫将麦种与工具转移至安全地带。赵烈手中长枪刻着“守土”二字,策马冲锋时划破鞑靼百夫长甲胄,敌军仓皇逃窜。当晚赵烈传令加急工期,蒙毅主动请缨值夜班,蒙勇则带着兵卒巡营,赵山与赵河烧好姜汤,赵月分装伤药,兄妹俩一起给哨探送去。
远在京城的蒙傲得知战况,立刻调派禁军副将林锐率两千骑兵驰援。林锐是武将遗孤,武试时技惊四座,蒙傲亲点他辅佐赵烈。“你带的这批人,都是京营精锐,”蒙傲叮嘱,“到了西北,要听赵将军调度,守好工地,更要护好边民。”林锐领命出发,沿途见百姓牵着牛羊往内地迁移,便派士兵护送,还将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老弱,深得民心。
入冬前,鹰嘴崖烽火台终于落成。台高五丈,台顶立着铜制烽火柱,台下筑有营房与粮仓。点火试警时,浓烟直冲云霄,百里外的卫所即刻回应,鼓声传得很远。赵烈站在台顶,望着连绵的贺兰山,将刻有“忠魂”二字的石块嵌入台基——这是他特意从谢渊故居旁取来的土块烧制的。程昱在一旁记录:“天德八年冬,贺兰山首座新烽火台落成,守将赵烈,督工程昱,用工千二百,耗时两月,坚不可摧。”
烽火台炊烟刚稳,军屯麦种便运到了。赵山早已把柳恒送来的“分段育苗法”手册翻烂,跟着农师教士兵耕种:“先搭暖棚保苗,开春移栽,成活率能提六成!”有士兵抱怨“当兵不该种地”,赵河扛着水渠图纸走来:“去年鞑靼抢粮,边民啃树皮,咱们种粮既是自足,也是帮百姓!”赵烈站在田埂上补充:“军屯收成三成归公,七成给士兵,家里困难的多给!”蒙毅在一旁组织搭建暖棚,蒙勇则登记士兵出勤,谁偷懒就记上一笔,倒让众人不敢懈怠。赵月趁隙给农师送水,见老人类风湿发作,立刻掏出药膏:“这是方明大人配的,擦上能缓些。”
军屯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有士兵抱怨“当兵是打仗的,不是种地的”,赵烈没有斥责,而是带着他们去看边民的破屋:“去年鞑靼来抢,边民颗粒无收,只能啃树皮。咱们种好地,不仅自己有粮吃,还能帮衬百姓,他们才会跟咱们一条心。”他又宣布:“军屯收成,三成归公,七成分给士兵,家里有困难的,优先多给。”消息传开,士兵们的积极性立刻高了起来。
户部右侍郎方泽亲自押解漕粮赶来,见军屯的田埂整齐,麦苗长势喜人,不由称赞:“赵将军把军屯管得比江南的圩田还好。”他带来的不仅有粮,还有徐英的亲笔信:“若需农具,可直接报工部陶岳大人,他已备好了百把改良犁铧。”方泽还带来一个好消息:“陛下特批,边军军饷每月提前五日发放,由兵科给事中孙越督查,绝无克扣。”
春末麦苗抽穗时,鞑靼再度袭扰,却被烽火台提前预警。赵烈分兵御敌:蒙毅带一队士兵守外围田埂,用蒙傲教的阵法逼退骑兵,手臂中箭仍坚守;蒙勇督查各堡寨防御,及时修补一处破损栅栏,堵住敌军缺口;赵山带着农师移栽靠近田埂的麦苗,赵河则指挥民夫将农具搬入烽火台地窖;赵月在临时伤兵营忙碌,不仅包扎士兵伤口,还安抚受惊的边民孩童。此战鞑靼溃不成军,被俘士兵瞪着绿油油的麦田:“大吴的兵怎么还会种地?”赵烈笑答:“守土靠刀也靠粮,你们不懂。”战后蒙勇将此战细节记入账册,赵月则把剩余伤药分给边民,兄妹俩一个严整军纪,一个安抚民心,倒成了赵烈的左膀右臂。
夏收时,军屯喜获丰收,亩产虽不及江南,却也足够边军自给。赵烈将第一批新麦装袋,派人送往京城,袋子上贴着“军屯新粮”的封条。萧桓收到新麦,当即煮了一碗麦粥,端到忠良祠:“谢卿,你看,边军有粮了,百姓也能安稳了。”沈修恰好来编纂《肃奸录》,见此情景,提笔写下:“军屯之兴,非独赵烈之功,实乃君臣同心,文辅武备之效也。”
萧桓在议政阁召集群臣,商议西北边防长远之策。蒙傲率先发言:“如今烽火台已筑三十座,军屯初见成效,但边军装备仍需改良,特别是弓箭射程不足,遇鞑靼骑兵难占优势。”兵部尚书秦昭补充:“臣已命工部冯衍大人主持改良弓箭,裴衍侍郎正在核算军需采买费用,预计下月可出样品。”
徐英闻言,立刻递上财政报表:“军需采买银已从盐课与漕运盈余中列支,不足部分,臣已与周霖大人商议,从江南茶税中补充。”萧桓点头,转向刑部尚书郑衡:“边地司法如何?上次赵烈报来,有奸商私卖兵器给鞑靼,查得怎样了?”郑衡起身道:“臣已命陕西按察使董闻严查,涉案奸商已抓获,供出魏党余孽,此案正在审理,绝不姑息。”
都察院左都御史虞谦这时出列:“陛下,臣派梁昱右都御史暗访西北,发现有边将虚报兵额冒领军饷,已查实三人,臣恳请严惩,以儆效尤。”萧桓脸色一沉:“贪墨军饷,比通敌还可恶!郑衡,此案与奸商案并案审理,斩首示众,传檄西北诸军,谁敢再犯,格杀勿论!”一旁的兵科给事中孙越补充:“臣愿赴西北督查军纪,确保军饷足额发放到士兵手中。”
议事过半,礼部右侍郎章明远带来南疆消息:“广东布政使韩瑾已安抚好南疆土司,土司们愿派子弟入国子监读书,还承诺若鞑靼南下,将出兵相助。”萧桓大喜:“韩瑾做得好!章卿,你即刻拟旨,嘉奖韩瑾,赐‘南疆柱石’匾额,再拨五千两银,支持他推行‘土司汉化劝学’政策。”这一消息让朝堂气氛更盛,周伯衡笑道:“南疆稳固,陛下可专心应对西北,无后顾之忧矣。”
散朝后,萧桓留下蒙傲与沈敬之。“沈公,这是西北急需的人才名单,你看能否从新科进士中选拔?”萧桓递过名单。沈敬之点头应下。蒙傲望着边防图笑道:“说起人才,犬侄蒙毅、蒙勇在西北立了功——蒙毅退敌护田,蒙勇整肃军纪,赵烈说他俩一个勇一个稳,互补得很。”萧桓闻言大笑:“虎父无犬子!蒙卿,让他们多历练,将来都是栋梁。”他顿了顿又道:“赵烈的儿女也不错,赵山种粮有章法,赵河修的水渠让军屯灌溉方便不少,赵月还帮着安抚边民,赵家这门风,难得!”蒙傲躬身道:“正是陛下纳谏兴邦,这些后辈才有施展之地。”
广东的荔枝刚红,韩瑾就带着土司使者抵达京城。使者是个年轻的土司子弟,名叫木隆,身着绣着图腾的锦袍,见到萧桓时,依汉礼躬身行礼:“吾主命小臣叩见陛下,愿永为大吴藩属,世代交好。”萧桓扶起他,笑道:“你们守好南疆,朕守好北疆,咱们便是一家人。”章明远在一旁翻译,还向木隆介绍殿中文武,当指向蒙傲时,木隆眼睛一亮:“久闻蒙大将军威名,若有战事,吾愿率军相助。”
在京期间,韩瑾向萧桓详细汇报南疆治理:“臣推行‘土司汉化劝学’,已在南疆设五所学堂,招收土司子弟入学,教他们读汉书、学汉法。还请浙江布政使秦仲派了三名农师,教百姓种新稻,今年亩产增了两成。”他递上百姓送来的“德政碑”拓片,上面刻着“韩公安边,民赖其福”。萧桓看后,对吏部沈敬之道:“韩瑾既有实绩,又得民心,可加从二品衔,仍守广东。”
木隆在京参观了国子监与军器局,当看到改良的弓箭与火炮时,惊叹不已。蒙傲特意安排他观看禁军演练,林锐率骑兵表演的马术与阵法,让木隆赞不绝口:“大吴军威如此强盛,吾辈更要守好南疆。”离别时,萧桓赐给木隆一批新稻种与农具,还有一本《农桑医方》,嘱咐道:“守边不仅要靠兵,更要让百姓吃饱穿暖。”木隆含泪接过,承诺定会将汉人的好办法带回南疆。
韩瑾返回广东时,恰逢广西有小股部族作乱,造谣说“朝廷要削土司兵权”。韩瑾一面派使者安抚,一面请都察院副都御史钟铭巡抚南畿时相助。钟铭带着“灾民生计簿”的经验,深入部族了解情况,发现作乱者是被魏党余孽煽动。他与韩瑾联手,擒获为首者,当众宣读朝廷恩旨,还发放赈灾粮,很快平定了局势。
消息传到西北,赵烈正与林锐巡查烽火台,听闻南疆安定,不由笑道:“南疆稳了,咱们就能专心对付鞑靼了。”此时,程昱送来工部新制的弓箭,赵烈试射,射程比旧弓远了三成。他望着远处的草原,对士兵们道:“朝堂给咱们这么好的装备,南疆的兄弟又帮咱们守着后路,咱们要是守不好西北,就对不起陛下,对不起天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