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钟传远壑惊栖鸟,僧扫闲阶落素衣(2 / 2)
工部尚书冯衍带着新制的弓箭与火炮,亲自赴西北调试。他年过六旬,却精神矍铄,爬上鹰嘴崖烽火台,亲自指挥士兵安装火炮。“这火炮是改良的‘神威炮’,射程三里,装弹速度比旧炮快一倍,”冯衍拍着炮身,“朕特意请江澈大人计算过弹道,对准隘口,鞑靼骑兵一来,保管他们有来无回。”赵烈命士兵试射,火炮轰鸣,炮弹落在远处的土坡上,炸出一个大坑,震得地面发颤。
随行的工部右侍郎卢浚,带来了新制的甲胄——用熟铁打造,比旧甲轻便三成,却更坚固。他给林锐披上甲胄,笑道:“林将军,你试试,穿上这个骑马冲锋,既灵活又安全。”林锐策马奔了一圈,回来时赞不绝口:“比我之前的甲胄舒服多了,挥刀也不受影响。”卢浚补充道:“这些甲胄都是用魏党遗留的废铁重炼的,陶岳大人厉行节俭,一点没浪费。”
军备革新需要大量资金,徐英与周霖特意赴西北考察,看到新装备的成效后,更坚定了加大投入的决心。“冯大人,”徐英握着冯衍的手,“明年的军工预算,户部再增三成,你只管放心研发。”周霖则与裴衍商议:“军需采买要透明,每一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王砚郎中会来协助核账,杜绝贪腐。”裴衍点头:“臣已改革‘军需采买制’,实行‘比价招标’,让三家以上商家竞争,确保物美价廉。”
兵科给事中孙越督查时发现,有士兵不会用新弓箭,当即上报。萧桓命邵峰编《新武器使用手册》,派教官赴西北授课。蒙毅学得最快,不仅自己熟练掌握,还当小教官教同袍;蒙勇则把武器使用规范抄在兵册上,每日晨练前诵读,确保人人牢记;赵山在训练间隙帮士兵修补磨破的衣物,赵河则用废弃木料做了简易箭靶,供士兵练习;赵月见有士兵练箭扭伤,立刻拿出药酒推拿,还编了“练箭护腰诀”教大家。“武器再好,不会用也白搭。”邵峰在手册序言写道。不到一月,全军都熟练掌握了新装备。
秋末时,鞑靼可汗亲率大军南下,想趁秋收劫掠。蒙傲早已接到烽火台预警,命赵烈守贺兰山隘口,林锐率骑兵袭扰敌军后方,自己则率主力在银川城外布阵。鞑靼军刚到隘口,就被火炮轰得人仰马翻,想绕路时,又遇林锐的骑兵,退路被断。可汗见大吴军备精良,军容整齐,长叹一声:“大吴已非昔比,不可敌也!”当即下令撤军,再也不敢南下。
西北战事平息后,军粮储备成了重点。户部右侍郎方泽主持漕运改革,将江南的漕粮经黄河运至银川,再分拨到各堡寨。为确保漕粮安全,他在漕运沿线设了十处驿站,每处都派锦衣卫与户部官员联合督查。“漕粮是边军的命根子,”方泽在漕运图上标注驿站位置,“每一批粮都要登记造册,签字画押,出了问题,一查到底。”
漕运途中,难免遇到风浪,有几艘粮船在黄河三门峡遇险,粮食被水浸湿。方泽得知后,立刻从附近卫所调运储备粮补充,还上疏自请处分。萧桓不仅没有降罪,反而赞道:“方卿处置及时,没有耽误军粮供应,有功无过。”他还命秦焕减免漕运沿线受灾州县的赋税,“百姓帮咱们运粮,不能让他们受损失。”
河南布政使柳恒派农师送来新麦种,农师刚说明“要教会分段育苗法”,赵山已接过麦种检查:“爹,这批麦种有少量霉变,得挑出来!”他立刻组织赵河、蒙勇一起筛选——赵山辨麦种优劣,赵河统计数量,蒙勇登记分发,三人配合默契,很快将好种子分运到各堡寨。赵烈拍着儿子的头:“好小子,比爹细心!”农师见状赞道:“赵小郎君把《农桑医方》背得滚瓜烂熟,上次我发现麦苗有虫害,还是他提醒用草木灰防治的。”一旁的赵月笑着补充:“我哥连边地土壤酸碱度都记着,比农师还较真。”
都察院副都御史钟铭巡抚南畿时,发现有些粮商趁机抬高粮价,当即命浙江按察使顾彦严查。顾彦铁腕整治,抓了五名为首的粮商,没收其粮食,按平价卖给百姓与军屯。“谁敢发国难财,就砸谁的饭碗!”顾彦在公审时厉声说道,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钟铭还推行“粮价月报制”,每月将粮价公示,让百姓与士兵监督,有效稳定了粮价。
天德十年春,银川举办了一场“军民丰收宴”,赵烈与边民一起吃新麦做的馒头,喝自酿的米酒。一位老边民捧着馒头,对萧桓派来的使者说:“以前鞑靼一来就抢,咱们吃不上饭;现在有赵将军守边,有朝廷送粮,咱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存粮,这都是陛下的恩典啊!”使者将这话带回京城,萧桓听后,再次来到忠良祠,轻声道:“谢卿,你看,军民同心,这江山就稳了。”
边防稳固离不开人才,吏部右侍郎陆文渊亲自赴西北,选拔优秀将官与官吏。他不看出身,只看实绩,在考察时,发现一名叫陈武的小旗官,不仅作战勇猛,还擅长安抚边民,当即推荐给蒙傲。“陈武虽出身寒门,但有勇有谋,”陆文渊对蒙傲说,“可让他担任堡寨守将,历练几年,必成大器。”蒙傲亲自考核陈武,见他对边防守备了如指掌,当即提拔他为百户,驻守最偏远的黑风口堡寨。
武试时,孙越发现一名叫李虎的考生,箭法精准,马术高超,身世却很特殊——他是当年被魏党陷害的武将之子。孙越立刻将此事上报,蒙傲得知后,亲自面试李虎,见他不仅武艺出众,还心怀报国之志,当即破格录取,派他到赵烈麾下任职。“你的父亲是忠臣,”蒙傲拍着李虎的肩膀,“你要继承父志,守好这大好河山。”
吏部左侍郎温庭玉负责旧吏复职考核,有一名叫张谦的旧吏,曾因反对魏党被贬,如今申请复职。温庭玉查阅他的档案,发现他在地方任职时,擅长处理民族矛盾,当即推荐他到西北担任通译官,协助董闻处理边地司法事务。“张卿熟悉边地风俗,又刚正不阿,”温庭玉对萧桓说,“让他去西北,能更好地协调军民与各族关系。”
新科进士中,有两名来自江南的学子,擅长水利与农耕,沈敬之将他们派到西北,协助赵烈完善军屯与水渠建设。“你们虽然是文臣,但在西北,种地、修渠也是守边,”沈敬之叮嘱道,“要多向赵将军与农师学习,接地气,办实事。”两名学子到西北后,深入军屯,与士兵一起劳动,很快设计出适合边地的水渠方案,让军屯的灌溉效率提高了五成。
萧桓为鼓励人才赴边,下旨:“凡在西北任职满三年,实绩突出者,优先升迁,其家人由官府妥善安置,子女入国子监就读。”这道圣旨一出,赴边任职的人才络绎不绝。陆文渊望着名单,对沈敬之道:“陛下纳谏选贤,如今人才济济,边防何愁不固?”沈敬之点头:“这正是谢渊大人当年所盼的‘贤才满朝,国富民安’啊。”
西北不仅有汉民,还有回、羌等多个民族,如何让各族百姓和睦相处,是边防守固的关键。都察院副都御史钟铭巡抚西北时,提出“民族共居,互助互济”的政策,在堡寨周边设立“共居村”,让汉民与少数民族百姓一起居住,共同耕种。“大家都是大吴的子民,”钟铭在各族代表会议上说,“鞑靼来抢,不会分你是汉人还是羌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守住家园。”
陕西按察使董闻在处理边地案件时,特别注重尊重少数民族习俗,还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司法助理。有一次,两名汉民与羌民因牧场纠纷斗殴,董闻没有简单定罪,而是请羌民长老与汉民乡绅一起调解,最终达成协议,两家共用牧场,还结为亲家。“司法不仅要公正,还要合民心、顺民意,”董闻对下属说,“这样才能让各族百姓信服。”
赵烈推行“军民互助”制度,蒙家与赵家子弟带头践行:蒙毅带士兵帮羌民首领木扎尔修补羊圈,挥汗如雨;蒙勇则帮木扎尔登记羊群数量,避免部族纠纷;赵山教木扎尔的儿子种麦,用羌语讲解育苗技巧;赵河勘测地形,帮部族修了条小水渠,解决灌溉难题;赵月更是常往羌民帐篷跑,给老人送药,教姑娘们缝补衣物,还学了不少羌语歌谣。木扎尔见这伙年轻人真心帮衬,主动让出部分牧场给军屯:“赵将军、蒙小将军,还有赵家的孩子们,都是好人!我们愿和大军一起守边!”赵烈笑着回赠麦种与农具:“咱们一起种粮,一起丰收!”
方明在西北设立了“惠民药局”分点,不仅为士兵治病,还免费为边民诊疗。他发现少数民族百姓多有风湿病痛,特意研制了适合边地气候的药膏,分发给百姓。“治病也是守边,”方明对药局的医官说,“百姓身体健康,才能安心耕种,支持大军。”他还编写了《简易医方》,用少数民族语言标注,让百姓能自行处理小病痛。
春节时,西北举办了“民族团圆节”,各族百姓穿着节日盛装,一起舞龙舞狮,吃团圆饭。萧桓派来的使者带来了御赐的春联与年货,贴在“共居村”的门上。赵烈与木扎尔一起点燃篝火,各族百姓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欢声笑语传遍了贺兰山麓。使者将这一幕画成画卷带回京城,萧桓展卷观看,笑着对沈敬之道:“这才是真正的边固民安啊。”
萧桓亲赴西北巡边。车驾行至贺兰山时,见烽火台连绵起伏,军屯麦浪翻滚,各族百姓在路上放牧、耕作,一派祥和景象。赵烈与蒙傲率诸将迎接,甲胄鲜明,军容整齐,萧桓走下车驾,握住赵烈的手,见他手上布满老茧,却目光坚定,不由感叹:“赵卿,你辛苦了,这贺兰山的安宁,都是你与将士们用血汗换来的。”
在鹰嘴崖烽火台,萧桓亲自点燃烽火,浓烟升起,远处的烽火台依次回应,不到一炷香的时间,百里外的信号就已传至银川。“这烽火台,不仅是预警台,更是安心台,”萧桓望着连绵的烽火,“它告诉百姓,朝廷在守着他们;告诉敌人,大吴不好惹。”蒙傲补充道:“陛下,如今鞑靼已派使者来求和,愿年年入贡,永不犯边。”
萧桓来到军屯,见谷场堆满粮袋,柳恒派来的农师正教百姓用新脱粒工具。赵山用羌语翻译要领,赵河在一旁调试工具零件;蒙毅指挥士兵分类装粮,蒙勇则核对数量登记入账;赵月端着茶水递给忙碌的边民,额角沾着麦糠却笑容明亮。一名羌民孩童捧着新麦跑过来:“陛下,这是赵山哥哥教我们种的,可甜了!”萧桓接过麦子嚼了嚼,果然香甜。他转头看向蒙家兄弟与赵家儿女,又望向蒙傲与赵烈:“蒙卿、赵卿,你们是国之栋梁,更教出了好后辈——蒙毅勇、蒙勇稳,赵山细、赵河能、赵月暖,这才是真正的将门薪火,江山根基啊!”蒙傲与赵烈躬身行礼,眼中满是自豪。
在银川城的议事厅,萧桓召集群臣与各族首领,宣布了西北治理的新政策:“设西北都护府,由蒙傲兼任都护,统筹边防与民政;赵烈任副都护,主管军事;钟铭任巡按御史,督查吏治;董闻任司法主官,处理边地案件。”他还宣布减免西北三年赋税,“让军民安心生产,共建家园。”各族首领闻言,纷纷跪地谢恩,齐呼“陛下圣明”。
片尾
返程时,萧桓特意绕道谢渊的故乡,将西北的安宁景象告知谢渊的家人。谢渊的老妻捧出谢渊当年的奏疏,上面“边固民安”四字墨迹如新。萧桓提笔在奏疏后补写道:“天德十年秋,西北烽烟息,边民安,卿之愿,朕已偿。”夕阳西下,车驾远去,贺兰山的烽火台在余晖中静静矗立,守护着这片由忠魂与热血换来的安宁土地。
大吴朝内外皆安。西北都护府传来捷报,鞑靼三年未犯,军屯粮储足以支撑十年,贺兰山麓的“共居村”已增至二十个,各族百姓亲如一家。蒙傲虽年近六旬,仍每季度巡边,他的虎头甲上,添了各族首领赠送的玉佩,象征着军民同心。
南疆的荔枝年年丰收,韩瑾已在南疆设了十所学堂,土司子弟入仕者渐多,章明远出使南疆时,见汉人与土司百姓一起赶集、耕作,文书往来皆用汉法,不由感叹“汉化劝学,功在千秋”。广东的“德政碑”旁,又添了新的石刻,记录着南疆的安定盛景。
卷尾
大吴朝堂的选贤殿内暖意融融,新科进士的功名簿刚呈至御案,蒙家与赵家子弟的晋升诏谕已先一步传遍内外,成了百官称道的“将门佳话”。蒙毅身着新制的从四品将袍,接过黑风口堡寨守将的印信时,特意将蒙傲赠予的虎头甲片缝在衣襟——那是他初上战场时,伯父为护他周全留下的念想。如今他驻守的黑风口,正是当年赵烈浴血的要塞,每日巡边时摸着甲片上的刻痕,“守土”二字便在心头重一分,任职半载便擒获三名潜入的鞑靼细作,堡寨内“夜不闭户”的流言传到京城,萧桓亲笔题“忠勇继业”四字赐他。
蒙勇则带着西北三年的军纪账册,走马上任兵部考功司主事。他将边军“日巡三营、月核十册”的规矩搬到京城,制定《武将考核三则》,把“抚民实绩”与“战场军功”并列计分,连勋贵子弟考核时都不敢懈怠。有次核查京营将领履历,他发现有人虚报边功,当即封卷上奏,哪怕对方是太后的远亲也毫不退让,虞谦赞他“有蒙大将军的铁骨,更有新生代的锋芒”。
西北军屯的田埂上,赵山的从五品军屯总领官印还带着墨香,他推广的“麦豆轮作”法已在贺兰山沿线铺开。为了适配边地春寒的气候,他带着农师在暖棚里熬了三夜,改良出“早麦晚豆”的套种模式,亩产较去年又增两成。柳恒派来的农官亲眼见他跪在田埂上,用手指扒开冻土查看根系长势,回京后在举荐疏中写道:“赵山非唯承父志,更胜父一筹——烈将军守土以勇,山郎君安边以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江南的梅雨季节里,赵河的身影常出现在苏杭漕运河道旁。他带着西北修渠时攒下的图纸,协助江澈治理太湖淤塞,将贺兰山“暗沟排涝”的经验化用到江南水网,设计出“梯级疏水闸门”,汛期来临时竟让周边三县免受洪涝。当地百姓为他立了“润禾碑”,江澈在给朝廷的奏报里笑称:“赵河这孩子,把西北的黄土智慧,种活了江南的水泽。”
而西北贺兰山下的惠民药局,赵月的《边地医方集》已刻版刊印,册子里一半是方明亲传的汉家医方,一半是她跟着羌民、回部长老学来的偏方,连治牛羊疫病的法子都附录在后,被边民奉为“救命书”。有次羌寨爆发风寒,她带着药童骑马奔袭三日,用艾草熏蒸与汤药结合的法子控制住疫情,痊愈的老人捧着自家晒的枸杞来谢她,颤巍巍地唤“赵家小神医”,这名号便顺着黄河水传了千里。
暮春时节,蒙傲与赵烈在忠良祠偶遇,望着祠前新栽的海棠树,想起当年带子弟们赴西北的场景。“你看这树,”蒙傲指着枝繁叶茂的海棠,“咱们是老根,他们是新枝,根扎得稳,枝才能长得壮。”赵烈望着谢渊牌位前供奉的新麦,轻声应道:“当年谢公盼的‘贤才满朝,国富民安’,如今总算成真了。”风过祠院,落英沾在两人的须眉上,恍若当年海棠花瓣落在养心殿阶前的模样,无声诉说着这江山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