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何妨暂驻听天籁,洗却尘心待霁归(2 / 2)
秋末,南疆送来新稻。韩瑾的奏疏里写着:“百姓说,以前靠天吃饭,如今靠朝廷靠贤官,日子比蜜甜。”萧桓将新稻分给百官品尝,周伯衡感叹:“汉夷同心,南疆稳固,这是陛下选贤纳谏的成效啊。”
徐英在户部衙署召开会议,周霖、王砚、秦焕、方泽围坐案前。“今年盐课增五成,漕运盈余三百万两,魏党贪腐银追回两百万两,”徐英指着账册,“这些钱,三成充边防,三成投农桑,四成充实国库。”
周霖介绍“盐课分户管理法”:“以前盐税被豪强垄断,如今按户征税,盐商们心服口服。王砚查出的二十个隐匿盐场,现在都归朝廷管控,每月多收盐课十万两。”秦焕补充:“‘均税薄赋’推行后,百姓纳税积极,今年赋税增一成,却没一人抱怨。”
方泽展开漕运图:“疏浚后的河道,江南运粮到京城快十天,损耗减三成。驿站都派了锦衣卫和户部官联合督查,绝无克扣。”他指着图上的红点:“这些粮仓,够京城百姓吃三年。”
萧桓得知财政成效,下旨减免全国半年赋税。消息传到苏州,李董正带着百姓修水渠,众人欢呼雀跃,干活更起劲了。李阿公捧着免税文书,对孙子说:“咱们多打粮,报答陛下的恩情。”
春节时,徐英带着年货慰问守城士兵和贫苦百姓。林锐率禁军护送,看到百姓春联写着“税轻粮丰盛世景,官清民安太平年”,不由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国泰民安。”
郑衡带着“江西盗牛案”的卷宗,跪在养心殿前。卷宗里,老农陈阿公因丢失耕牛被诬盗窃,判了流放,实则是县丞为讨好勋贵,强夺耕牛后嫁祸。“陛下,此案是魏党余孽所为,臣已将县丞捉拿归案。”
萧桓翻看卷宗,见陈阿公的妻子因忧思成疾双目失明,当即传旨:“沈恪速去江西复核,方明带医官为陈母医治。卫诵,你督责三法司,凡魏党遗留冤案,务必逐一平反。”大理寺卿卫诵躬身领旨:“臣已命许彬赴江南,与李董协同安置冤者家属。”
冯谦在督查刑狱时,发现山西少年张小三因偷半袋米被判流放。“按《大吴律》,少年初犯且为母治病,当从轻发落,罚做义工即可。”他驳回判决,传讯县令:“你这是轻罪重判,枉为父母官!”县令羞愧请罪,冯即将此案编入《刑案集要》警示各地。
沈修完成《肃奸录》续篇,详细记录了王坤案与江西冤狱的审理过程。谢渊的老仆捧着书,在墓前哭了一场:“老爷,您的冤屈昭雪了,那些坏人都受罚了。”墓前的海棠树,是萧桓亲手栽的,此时开得满树繁花。
冬末,全国平反冤案三十余起。郑衡将冤者名单呈给萧桓,帝王提笔在名单后批:“民为邦本,冤民不平,则国不安。”御书房的烛火下,这份名单与《大吴律》新修条款放在一起,格外醒目。
柳恒在河南推广“分段育苗法”,带着农师手把手教百姓:“先搭暖棚保苗,开春移栽,成活率能提六成。”有老农质疑,他便在田间设试验田,三个月后,试验田的麦苗比旧法种的高出半截,老农们心服口服,纷纷学起新法子。
秦仲在浙江开设农桑学堂,陈安带着新科进士授课。“这是‘稻渔共生’的图纸,稻田里养鱼,鱼粪肥田,稻子长得更好,”陈安指着沙盘,“去年试点的农户,收入比以前多了一倍。”百姓围着沙盘,听得津津有味。
方明带着医官在江南巡查,发现麦苗有虫害,立刻编印《作物医方》,教百姓用草木灰防治。“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作物生病了,比人生病还急,”他对医官说,“咱们不仅要治人,还要保粮。”
赵山在西北推广“麦豆轮作”,军屯的麦田一片金黄。他带着蒙勇丈量收成,亩产比去年增两成。“蒙兄,你看这麦子,够边军吃一年了,”赵山擦着汗,“柳恒大人的法子真管用。”蒙勇笑着点头:“这才是‘军屯自给’的好处。”
秋收时,全国各地粮船云集京城。徐英站在漕运码头,看着满船的新粮,对周霖说:“农桑兴,则国库足,这都是柳恒、秦仲他们的功劳。”远处,百姓们正在唱着新歌谣:“柳公苗,秦公渠,今年粮食堆满屋。”
杨启带着“贤才跟踪簿”汇报:“陈安在苏州推行‘稻渔共生’,亩产增三成;李谦在河南修水渠,百姓为他立‘德政碑’;张武在西北缉拿奸细,堡寨夜不闭户。”簿册上,九成以上的新官名字都画了红圈。
虞谦查出山西巡抚王显克扣赈灾银,当即暗访查实。“陛下,王显是魏党余孽,臣请将其斩首抄家。”虞谦递上证物,郑衡立刻请旨审理:“臣定以儆效尤,让百官不敢贪。”萧桓怒喝:“准!传旨全国,贪腐者无论官阶,一律严惩!”
温庭玉在考核旧吏时,发现前知县张谦因反对魏党被贬,如今申请复职。“张卿熟悉边地风俗,擅长处理民族矛盾,”温庭玉推荐,“可派他到西北任通译官,协助董闻处理边地司法。”萧桓准奏:“只要是贤才,新旧都要用。”
梁昱推行“地方政绩月报制”,各地知府每月上报实绩,由都察院核查。“河南柳恒、浙江秦仲、苏州李董,都是政绩突出的贤官,”梁昱汇总后汇报,“应优先提拔,树立榜样。”
京城大街上,百姓传唱着民谣:“沈公选贤明,蒙帅守边庭,江卿疏水渠,柳公育新苗。陛下纳谏言,官清民安宁。”萧桓微服私访时听到,笑着对沈修道:“这民谣,比任何褒奖都珍贵。”
江南漕运肃清不久,浙江按察使顾彦的急报便送到:“倭寇三千余人袭扰台州,烧毁渔船百余艘,百姓死伤惨重,恳请朝廷派将增援。”奏疏上,还附着百姓被焚房屋的画图,触目惊心。
萧桓召集群臣议事,蒙傲率先出列:“臣举荐林锐率军驰援,他武艺高强,又懂军纪,适合海防。裴衍需保障军需,将新制的火炮调运东南。”兵部尚书秦昭补充:“臣已命邵峰制定海防图,重点布防台州、温州沿海。”
徐英立刻核算海防经费:“火炮制造银从盐课盈余中出,军饷从漕运结余里调,不足部分,臣从魏党贪腐银中补足。”周霖接口:“江南茶税可暂缓征收,优先保障海防。”
林锐接旨后,立刻整军备战。蒙毅、赵河主动请战:“末将愿随林将军赴东南,守好海疆。”蒙傲叮嘱:“海防与边防不同,要多听当地百姓的话,他们熟悉海情。”
萧桓将海防规划摆在谢渊牌位前:“谢卿,西北已安,如今东南有难,朕定派良将守好海疆,不让百姓再受涂炭。”烛火摇曳,牌位上的“文忠公”三字,似在回应帝王的誓言。
片尾
大吴朝迎来真正的盛世。西北鞑靼遣使称臣,年年入贡;江南粮产岁岁递增,漕运畅通;南疆土司汉化日深,汉夷同心;东南海防初成,倭寇不敢再犯。京城夜不闭户,盗贼绝迹,各地“德政碑”接连立起,刻满沈敬之、蒙傲、李董等贤官的名字。
蒙家与赵家子弟各展所长:蒙毅升黑风口守将,虎头甲刻“守土”二字;蒙勇任兵部考功司郎中,考核武将铁面无私;赵山升任西北军屯总领,“麦豆轮作”惠及千里;赵河协助江澈治理江南水利,所修水渠被称“润禾渠”;赵月留在惠民药局,《边地医方集》拯救无数生命。
新科进士源源不断补充到各级岗位,寒门子弟入仕者超七成。他们以《肃奸录》为镜,以谢渊为榜样,在州县任职时多听民声、多办实政。杨启的“贤才跟踪簿”上,满是百姓的赞誉。
春节灯会,百姓举着灯笼涌上街头,灯上画着“江南丰收”“西北大捷”“南疆安靖”“东南靖波”的图景。萧桓与百官站在城楼上,望着万家灯火,沈敬之感叹:“陛下,这就是民心归向的盛世。”萧桓望向忠良祠,那里的海棠花,开得如谢渊叩阙时的赤诚。
卷尾
大吴之兴,始于帝王自省,成于君臣同心,固于民心归向。萧桓初登大宝时,偏听魏党谗言,错杀忠良,致朝堂失色;幸得谢渊血书警醒,幡然悔悟,以“选贤纳谏”为治国根基,开议政、设谏箱、听民声,让百官敢言、百姓敢诉。
沈敬之选贤拔萃,将寒门才俊从草莽中发掘;蒙傲坐镇边疆,以烽火台与军屯筑牢屏障;江澈疏水筑渠,解水患以安民生;柳恒推广农桑,以新种增粮足食;郑衡平反冤狱,以律法昭雪沉冤;徐英革新财政,以库实支撑国计——每一项新政落地,皆离不开“倾听”:听大臣之策,避独断之盲;听百姓之言,补施政之缺;听忠魂之警,守为政之本。
百官同心则朝堂清明,君臣同德则政令畅通,官民同心则江山稳固。蒙毅承家传忠勇,赵山继父志务实,陈安以寒门之身赴江南,赵月以女子之身护边民——后辈的成长,正是大吴薪火相传的见证。
史载“天德之治,以自省始,以纳谏兴”,恰是萧桓蜕变的注解。帝王之过,不在犯错而在敢改;治国之道,不在权柄而在能听。大吴盛世,是新政的成效,更是“君与民同心、臣与君同德”的必然。谢渊以生命为烛,照亮帝王自省之路;萧桓以纳谏为舟,载着君臣民心驶向盛世——这便是忠良的价值,治国的真谛:民心如田,唯有勤耕不辍、倾听其声,方能长出希望,结出盛世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