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25章 朝论每思贤士苦,庭议常惜栋梁沦

第1025章 朝论每思贤士苦,庭议常惜栋梁沦(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京郊的“忘忧茶肆”里,几张方桌拼在一起,沈敬之、孟承绪、纪云舟几位老臣围坐,桌上摆着一壶青梅酒——那是谢渊当年亲手酿的,谢府被抄后,是纪云舟冒着风险藏下来的,如今酒坛封泥已裂,酒香淡得像隔年的记忆。

“英宗在位时,谢公还是个小御史,就敢弹劾国舅爷贪腐,”孟承绪(中书令)给众人倒酒,酒液清冽,映着窗外的银杏黄,“当时英宗把他贬到云南烟瘴地,他走之前还跟我说‘孟兄,我虽走了,但弹劾的奏疏我抄了十份,总会有人看到’。这份韧劲,如今的年轻官员里少见啊。”

纪云舟(侍中)端起酒杯,却没喝,只是闻了闻:“谢公回来后,就开始查魏党,他把魏党贪腐的证据藏在《论语》的夹层里,每天带在身上。有一次魏进忠搜他的身,他把书吞进嘴里,差点噎死,才保住了证据。后来那些证据,成了我们清算魏党的关键。”

沈敬之喝了口酒,辣得眼角发红:“谢公的夫人来找过我,说谢公在天牢里,最后说的是‘告诉陛下,江南的水渠该修了,西北的军饷该发了’。他到死都没说自己的冤屈,只想着百姓和边关。如今陛下终于醒了,可谢公却看不到了。”

茶肆老板端来一盘麦饼,是按谢渊当年的法子做的,粗面里掺了野菜。“几位大人,”老板轻声说,“小的父亲当年是西北戍卒,吃过谢大人送的麦饼,总说谢大人是活菩萨。如今听说朝廷在推行谢大人的法子,小的这麦饼,就当给谢大人上杯酒。”老臣们闻言,都默默拿起麦饼,嚼得格外慢。

西北边关的烽火台刚建成第十二座,蒙傲(大将军)站在台顶,望着远处的戈壁,手里捏着半枚铜符——那是谢渊当年给戍卒发的“求救符”,说“看到这个符,不管多远,我都来送粮”。如今烽火台的狼烟升起,传递的是捷报,而非求救信号。

赵烈(西北参将)捧着捷报上来,上面写着“鞑靼退至漠北,三年不敢南犯”。“将军,这都是托谢公的福,”赵烈声音洪亮,“当年军饷欠发,是谢公私运粮饷来;如今我们按谢公的法子,在烽火台周围开垦屯田,粮草够吃了,将士们打仗也有劲儿了。”

蒙傲指着台下的屯田,田里的麦长势正好:“谢公当年说‘边关要稳,先让戍卒有饭吃’,我们现在屯田的法子,就是他当年写在密信里的。你看那些老兵,都在田埂上插着小木牌,写着‘谢公之田’,说要让子孙都记得,是谁让他们能在边关安家。”

军卒们抬来一坛酒,是用屯田种的粮食酿的,酒坛上刻着“谢公同饮”四个字。“将军,”一个老兵上前道,“当年谢大人送麦饼来,说‘等打退鞑靼,我们喝庆功酒’,如今庆功酒有了,谢大人却不在了,我们敬他一杯。”蒙傲点头,亲自斟酒,洒在烽火台的基石上,酒液渗进石头缝里,像在诉说迟来的敬意。

夕阳西下,烽火台的影子拉得很长,蒙傲把那半枚铜符挂在台顶的旗杆上,铜符在风里叮当作响。“谢公,”他对着南方轻声道,“边关稳了,百姓安了,你的心愿,我们替你实现了。”

苏州的田埂上,李董(苏州知府)正跟着老农查看新麦,麦穗饱满,沉甸甸的压弯了麦秆。老农蹲下身,抚摸着麦秆,对李董说:“李大人,这‘分段育苗法’,还是当年谢大人教我们的,说‘早育苗,晚移栽,不怕倒春寒’。如今麦子亩产增三成,我们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李董望着成片的麦田,想起当年谢渊在苏州当县丞时的情景——谢渊蹲在田埂上,把自己的官靴脱下来,给脚磨破的老农当垫子,手把手教他们育苗。“谢公当年说,‘当官的要把百姓的田当自己的田种’,”李董对身边的县吏说,“如今我们设的‘农桑学堂’,就是按谢公的意思办的,要让每个农户都学会新法子。”

江南水渠边,江澈(工部郎中)正在检查水闸,几个老河工围着他,指着水闸说:“谢大人当年画的图纸,我们都记在心里,这水闸的位置、高度,跟他画的一模一样。他说‘水渠要顺着地势走,不能硬来’,如今这水,想浇哪块田就浇哪块田,太方便了。”

浙江布政使秦仲带着赈灾银来到灾区,百姓们捧着新收的玉米迎上来,说:“秦大人,这玉米是谢大人当年从番邦引来的种子,说‘多种杂粮,不怕灾年’。如今灾年也有收成,我们都记得谢大人的好。”秦仲把赈灾银分给百姓,说:“朝廷推行新政,就是要完成谢大人的心愿,让大家都能吃饱穿暖。”

傍晚的炊烟升起,李董和江澈坐在田埂上,吃着老农送来的玉米饼。玉米饼的香气里,仿佛混着谢渊当年的笑声。“谢公没做完的事,我们接着做,”江澈咬了口玉米饼,“等水渠全线修通,我们还要修水库,让江南再也没有水患,再也没有饿肚子的百姓。”

翰林院的书房里,沈修(翰林院编修)正在抄录谢渊的奏疏,指尖沾着墨汁,在“陛下明鉴”四个字上反复描红。他的父亲当年是谢渊的下属,因替谢渊说话被魏党贬谪,临终前让他“一定要把谢公的忠直传下去”。

吏科给事中赵毅拿着自己的弹劾奏疏,来向沈修请教。奏疏里弹劾的是一位贪腐的知府,赵毅怕自己言辞不够恳切,特意来看看谢渊当年的弹劾疏。“谢公的奏疏,不说空话,全是证据,”赵毅指着谢渊的奏疏,“你看这里,他列了贪腐的时间、地点、证人,让奸佞无可辩驳。我要学他,做一把敢斩奸佞的剑。”

户科给事中钱溥刚从江南督查赈灾回来,带回了一本《谢公赈灾录》,是当地百姓自发编的,里面记着谢渊当年赈灾的一件件小事:给孤儿送棉衣,给病人熬药,帮老人修房子。“谢公的赈灾,不是只发粮,而是真的把百姓当家人,”钱溥对同僚说,“如今我们督查赈灾,就要学谢公,逐户核查,不让一粒赈灾粮被私吞。”

工科给事中程昱巡查西北烽火台回来,带来了一块烽火台的城砖,砖上刻着谢渊的名字。“戍卒们说,每修一座烽火台,就刻上谢公的名字,”程昱抚摸着砖上的字迹,“他们说‘谢公是我们的恩人,要让他看着边关安稳’。我这就上书陛下,把谢公的名字刻在所有烽火台上,让后人都记得。”

沈修把抄好的谢渊奏疏装订成册,取名《忠直集》,送给每一位新入仕的官员。“谢公是我们的老师,”他对年轻官员们说,“他教我们怎么当官,怎么为民,怎么在奸佞面前不低头。我们要把他的精神传下去,让大吴的朝堂,永远有忠直的声音。”

萧桓的御案上,多了一个紫檀木盒,里面放着谢渊的《民生策》和那半块麦饼。每日批阅奏折前,他都会先翻几页《民生策》,指尖抚过谢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赤诚。当他看到江南丰收的奏报时,总会想起魏进忠鬼魂说的“共犯”二字,更觉谢渊的冤屈,是自己当年最大的过错。

内阁议事时,周伯衡(首席阁老)总会把谢渊的遗策摆在案中央:“谢公的法子,都是从百姓中来的,我们推行新政,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当大臣们为“是否减免灾区赋税”争论时,他就翻开谢渊的《减税疏》,上面写着“灾年减税,非仁政,乃保命——百姓活,江山活”,争论便会立刻平息。

朝会之上,萧桓不止一次提及谢渊:“谢渊当年的话,朕没听,让他蒙冤,让百姓受苦。如今你们当学谢渊,有话直说,有策敢提,不要怕得罪朕,更不要怕得罪权贵。”百官闻言,都躬身应“诺”,声音比以往更响亮——谢渊的忠直,成了他们直言进谏的底气。

魏党余孽被彻底清算那天,百官在朝堂上列班,没人提议为谢渊举行盛大的祭奠,却都默契地穿着素色官袍。楚崇澜上奏:“陛下,谢公当年的遗策已全部推行,江南治水功成,西北边关安稳,盐铁改革见效,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对谢公最好的告慰。”

萧桓望着阶下的百官,又看了看御案上的《民生策》,忽然明白:真正的“思谢渊”,不是哭哭啼啼的祭奠,而是把他的遗志变成现实,把他的忠直变成朝堂的风气。他拿起朱笔,在《民生策》的封皮上写下“国之良臣”四字,沉声道:“谢渊的名字,要写在大吴的新政里,写在百姓的心里,这比任何祭奠都重要。”

片尾

萧桓谈及谢渊的话语,最终化作了朝堂上最坚实的行动。没有追封的盛典,没有宏大的祠庙,谢渊的名字,却刻在了新政的每一项举措里:江南的水渠边,有他的治水思路;西北的烽火台上,有他的戍边理念;吏部的选官册中,有他的识人标准;百姓的粮袋里,有他的民生关怀。

沈敬之主导的选贤令,让寒门士子有了出头之日,李董、江澈等谢渊当年举荐或影响的人才,成了新政的中流砥柱;楚崇澜推行的盐铁与漕运改革,让国库充盈的同时,百姓负担大减;蒙傲主持的边关屯田,让西北彻底安稳,鞑靼再不敢轻易来犯。

百官论政时,仍会时常提及谢渊,不是空泛的惋惜,而是具体的践行:“按谢公的法子,这事儿该这么办”“谢公当年说过,治民要先懂民苦”,他的话语成了朝堂上的“新政标尺”,无需刻在碑上,却记在每个为官者的心上。沈修编纂的《忠直集》被列为新官入职必读之书,书页间的批注里,满是年轻官员“愿效谢公”的赤诚。

西北的烽火台陆续建成,每一块城砖都刻着“谢渊”二字,戍卒们换岗时总会抚一抚砖上的字迹,像与老战友道别。江南的农桑学堂里,先生教孩童读的第一句便是“谢公教我种新麦”,孩子们捧着的课本,封面是百姓手绘的谢渊蹲田埂的画像,线条质朴却神情真切。苏州的惠民药局前,百姓自发摆上一碗清水——那是谢渊当年赈灾时,给口渴孩童递水的模样,如今成了百姓最朴素的追思。

萧桓的御案上,《民生策》的纸页已被翻得发卷,空白处添满了他的批注:“此处当推广至全国”“谢公之策,今日方悟”。每年春耕,他都会命人将谢渊当年引来的玉米种子,分发给西北屯田的戍卒与江南的农户;每逢秋汛,他会亲自批阅治水奏疏,若有偏离“绕田疏水”原则的方案,便提笔批下“阅谢公太湖旧图”。他不再提“悔”字,却用每一次决策,践行着对忠良的告慰。

卷尾

史官在《大吴新政录》末页写道:“谢渊之冤,以新政雪之;谢渊之志,以民心承之。所谓忠魂,非烟祀之祭,乃活于江山万姓间。” 这话被萧桓看到,他提笔在旁批注:“朕之幸,谢公之愿,大吴之福。”

这年深秋,苏州的田埂上,李董陪着一位白发老农查看新收的冬麦。老农捡起一粒饱满的麦种,塞进李董手里:“李大人,你看这麦种,比当年谢大人带来的还要好。等明年播种,我要把谢大人的名字,也种进地里。” 远处的农桑学堂传来孩童的读书声,与西北烽火台的戍歌遥遥相应,风过处,麦浪翻滚如金涛,载着未竟的遗志,奔向无尽的清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