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 > 第577章 神碑再降滇南

第577章 神碑再降滇南(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通海县高大公社的李老汉先是死活不肯离开祖宅,他守着自家三间土坯房,烟袋锅在门槛上磕得邦邦响:“我活了七十岁,年纪大了,都大半截埋了土了,没必要折腾!”

村干部磨破了嘴皮,最后请来了在部队服役的李老汉儿子。

小伙子穿着军装跪在父亲面前,掏出1969年阳江地震后政府发的慰问信:“爹,去年阳江地震,就是因为神碑预警,我们连没一个人受伤。您要是不走,我这兵也没法当安心!”

李老汉看着儿子通红的眼睛,又想起有些人家因1966年没听预警差点遇难的事,终于叹了口气,收拾起破旧的布包。

接下来,军区里的战士还有各级政府官员,组织民兵,开始争分抢秒的与时间赛跑,带领乡亲们撤离震区。

云南军区的战士们背着老人、抱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

民政干部挨家挨户登记,把粮食、药品分到每个人手里;

临时安置点选在地势较高的开阔地带,草棚整齐排列,避震沟蜿蜒如蛇,医疗队的红十字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到1969年12月31日,三县上百万群众全部完成转移,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五天。

1970年1月5日凌晨一时,通海县临时安置点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咳嗽声和篝火噼啪声。

赵国强站在神鼎空间里,透过空间屏障注视着外面——村民们大多没睡,围着篝火低声祈祷,有人手里攥着抄录的碑文,有人悄悄对着石碑方向磕头。

凌晨一时零三分,大地突然发出沉闷的嘶吼。

安置点的草棚剧烈摇晃,草屑簌簌落下,地面裂开细小的缝隙,尘土从缝隙中喷涌而出。

但早已演练过多次的村民们并未慌乱,在村干部的指挥下,纷纷钻进预先挖好的避震沟里。

“轰隆隆——”震耳欲聋的巨响从远方传来,通海县高大公社方向,房屋像积木一样轰然倒塌,烟尘遮天蔽日,曲江断裂带裂开数米宽的巨缝,黑褐色的泥土翻涌着,如大地在痛苦地呕吐。

二十分钟后,震动渐渐平息。

村民们从避震沟里爬出来,望着远处家的方向泪流满面——那里已看不到房屋轮廓,只有滚滚烟尘在夜色中翻滚。

但更多人是庆幸:“人在就好!多亏了老君的神碑!”李老汉摸着怀里的旧布包,对着石碑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老君保佑,我这条老命保住了!”

当天上午,政府统计数据传来:通海7.8级地震虽造成大量房屋损毁,但因提前转移,实现了“零伤亡”,仅少数人在避震时擦破了皮。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震惊——要知道,前世这场地震是龙国成立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之一,而如今,因神碑预警,再次创造了奇迹。

消息传到……,会议室里一片沸腾。

……拿着统计报告,激动地说:“神碑预警救了上百万老百姓!这不是封建迷信,是守护苍生的力量!”

随后,中央下令:保留通海地震石碑,作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

同时加快推进全国地震监测网络建设——1970年1月25日,……主持召开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龙国防震减灾体系的框架,而这一切,都源于神碑的预警。

通海地震“零伤亡”的消息传到国外,更是引发轰动。

《纽约时报》记者约翰·斯坦顿特意赶赴云南,看着临时安置点里安然生活的村民,又对比前世通海地震的报道,在文章中写道:“龙国的‘老君神碑’再次创造奇迹——一场本应夺走无数生命的地震,因精准预警实现零伤亡,这种能力让全球敬畏。”

苏联克里姆林宫的档案里,新增了一份关于“龙国神碑”的分析报告,其中写道:“1960-1970年,中国历次重大灾害均因神碑预警大幅降低损失,这种‘预知能力’远超军事威慑,需重新评估龙国的潜在力量。”

几个月后,通海震区开始重建。

村民们在新房梁上刻下“铭记石语”四个字,李老汉把神碑拓片装裱起来,挂在堂屋正中。

每当有人问起地震那天的情景,他总会指着拓片,眼里闪着光:“是太上老君的神碑救了我们,这恩情,要记一辈子。”

而在神鼎空间里,赵国强望着外面重建的家园,轻轻舒了口气——他知道,这面石碑不仅守住了百万生命,更推动着中国防震减灾事业迈出了关键一步,而这,正是他守护苍生的初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