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定计(1 / 2)
隆化帝猛地一挥袍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与最后的警告:
“内阁!六部!即刻会同商议!朕不管你们用什么法子,务必给朕拿出一个足以稳住西海、不使局势继续糜烂的万全之策!明日此时,朕要在御案上看到你们的章程!”
“若再是束手无策,推诿塞责……”
隆化帝的目光扫过全场,如同寒冰掠过,留下未尽的血腥之意。
“哼!”
一声冰冷的鼻音,宣告了帝王忍耐的极限。
隆化帝不再看任何人,猛地转身,明黄的龙袍在烛火下划出一道刺目的弧线,带着一身压抑到极致的风暴,径直从御座后的屏风处大步离去,沉重的脚步声迅速消失在深宫之中。
“恭送陛下……”
稀稀拉拉、带着劫后余生般颤抖的声音在殿内响起。
直到隆化帝的身影彻底消失,那股几乎令人窒息的威压才稍稍散去。
殿内死寂了片刻,随即响起一片压抑的喘息和衣袍摩擦的声音。
众臣如同从水里捞出来一般,冷汗浸透了官袍,相互搀扶着,颤巍巍地从冰冷刺骨的金砖地面上艰难起身。
每个人的脸上都残留着惊惧与茫然,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殿中唯一能给他们方向的身影——内阁次辅林如海。
林如海依旧站在原地,身形挺拔如松。他缓缓放下拱起的双手,面色依旧平静,仿佛方才那场帝王震怒的狂风暴雨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深处,一丝极淡的凝重,如墨滴入水般化开。
他环视一圈惊魂未定的同僚,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诸位大人,陛下谕旨已下,西海危局迫在眉睫,容不得半分拖延。”
“即刻移步文渊阁,集思广益,共商对策。”
没有客套,没有寒暄,林如海直接下达了指令,转身便率先向殿外走去。
他的步伐依旧沉稳从容,紫袍玉带的身影在巨大的宫殿门框中显得清瘦却异常坚定。
殿内群臣如梦初醒,相互看了一眼,也顾不得整理凌乱的仪容,更无人敢有丝毫异议,纷纷亦步亦趋,紧随其后。
这些平日里在各自衙门威风八面的帝国重臣们,此刻如同找到了头雁的雁群,沉默而迅速地汇成一股人流,簇拥着林如海,离开了这片刚刚经历雷霆震怒的乾清宫。
转眼一夜过去,文渊阁内的灯火燃尽了最后一滴蜡油,窗纸透出蒙蒙灰白时,殿门才在沉重的吱呀声中被推开。、
股混合着墨臭、汗味与浓茶苦涩的气息涌出,裹挟着彻夜未眠的疲惫与某种紧绷后的虚脱。、
内阁诸公或扶额,或揉着酸胀的脖颈,鱼贯而出,面色青白,步履沉重地没入拂晓前清冷的宫道。
唯有林如海,紫袍纹丝不乱,脊背挺直如初,深邃的眼眸里不见倦意,只有一片沉静如渊的凝重。
他手中紧攥着一卷连夜拟就的条陈,那是文渊阁彻夜煎熬的结晶,亦是帝国在西海惊涛前抛下的第一根锚链。
乾清宫内,龙涎香的气息也压不住那股无形的焦躁。
蟠龙烛台上的巨烛早已换过,烛泪无声堆积,映着御座之上隆化帝铁青的脸。
熬红的双目布满血丝,死死盯着丹陛之下那个沉稳的身影。
昨夜文渊阁的灯火彻夜通明,他岂能不知?那无声的煎熬如同钝刀,反复切割着他本就被西海惨败灼烧的神经。
“陛下,”
林如海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寂,语调平稳,清晰地回荡在空旷的大殿内。
“内阁会同六部诸臣,彻议西海危局,已有定策。”
隆化帝从齿缝里挤出两个字,带着山雨欲来的压迫:
“讲!”
林如海展开手中条陈,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
“臣等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和’字。”
“和?!”
隆化帝猛地站起身,宽大的龙袍袖口带倒了御案上一方玉镇纸,“啪”地一声脆响,碎玉四溅。
他胸膛剧烈起伏,赤红的眼睛几乎要喷出火来,声音陡然拔高,嘶哑中裹挟着雷霆震怒:
“文渊阁内熬干了灯油,满朝朱紫绞尽了脑汁,最后就议出个‘和’字?!林如海!朕的铁壁关还在番邦脚下!十五万大军溃败,国门洞开,万里疆土在蛮夷马蹄下呻吟!你让朕去‘和’?!”
咆哮声在殿宇金柱间回荡,震得侍立角落的夏守忠等人瑟瑟发抖,大气不敢出。
林如海却如激流中的礁石,面色纹丝未改,只在那碎玉溅落的瞬间,眼睫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动。
待隆化帝的怒吼余音将歇,他才缓缓抬头,目光平静地迎向帝王的暴怒:
“陛下息怒。臣所言之和,非为苟且偷安,乃以战止战,以和固本,不得已而为之权宜良策。”
“权宜?”
隆化帝冷笑,一步步走下丹陛,目光如淬毒的冰锥钉在林如海脸上,“如何权宜?割地?赔款?还是要朕亲下罪己诏,向西海番邦低头认错?!如此丧权辱国之策,这就是你们给朕的交代?!”
“陛下明鉴,”
林如海的声音依旧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臣等所议之和,其底线有二:一不割大乾一寸山河,二不赔朝廷一两库银!此乃国本,断不可移!”
隆化帝脚步一顿,眼中怒火稍敛,旋即又被更深的讥讽取代:
“不割地?不赔款?呵!林相好大的口气!西海番邦挟大胜之威,生擒南安郡王王,铁蹄踏破雄关,此刻正志得意满,气焰熏天!”
“他们会答应你这等痴人说梦的‘和谈’?他们会放着嘴边的肥肉不吃,与你讲什么‘底线’?!”
“陛下,”
林如海微微前倾半步,深邃的眼眸直视隆化帝,那目光仿佛能穿透帝王的怒火,直抵冰冷的现实。
“西海番邦,看似气势汹汹,实则外强中干,纸虎一只!”
他语速略快,条分缕析。
“其一,十五万大军,已是其举国之力,倾巢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