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团队培训,提升能力(1 / 2)
清晨的露水还没干透,我打开系统后台,订单数字又跳了一下。八十九单,比昨天多了三十份。配送记录里有三条红字提醒:两起延迟,一起餐盒贴签错位。
顾柏舟刚从镇上回来,肩上的布袋空了。他站在门口,没说话,只是把沾了泥的草鞋脱在门外。
“今天东三里的王家没收到饭。”他说,“他们等了一个上午。”
我知道这不是个例。李商人前天就提过人手不够,现在连最基本的送饭都开始出问题。
我把终端合上,走到堂屋中央。桌上摊着几张纸,是昨晚列出来的流程漏洞——包装时有人不核对标签,接电话的婶子听不清客户要求,溯源卡填了名字却漏写地址。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中午前,李商人来了。林婶也带着两个常来帮忙的嫂子进了院门。我让顾雅柔端了茶水,然后把人都叫到堂屋里。
“从今天起,每周二和周四上午,大家来这里集合。”我说,“我们得学点新东西。”
有人低头搓手,有人小声问:“学啥?种地做饭还能有啥可学的?”
“学怎么不出错。”我说,“一盒饭送到老人手里,不是只为了吃饱。吃错了,会出事。”
没人再说话。
我拿出一张画好的流程图,挂在墙上。从田里收割开始,到厨房备料、封装、贴签、登记、装箱、出发配送,每一步都标了编号。
“第一步,收粮。必须确认地块编号和作物批次,记入日志。”
“第二步,备料。不同饮食需求分开处理,用不同颜色的盆。”
“第三步,封装。每人负责一个环节,做完签名。”
李商人看着图,点头:“要是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交接就不会乱。”
我接着说:“接下来是客户服务。有人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少盐,或者换菜,该怎么答?”
几个嫂子面面相觑。
“不能说‘回头看看’,也不能说‘大概行吧’。”我说,“要能立刻回答,不行就说不行,行就当场登记。”
林婶插话:“那得先知道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
“对。”我说,“所以我们要统一标准。比如紫棱菜泥可以减盐,但不能加糖;七彩麦糊可以换粗磨,但不能换成普通麦粉。”
下午我放了一段影像。画面里一位老人吃了含麸皮的饭,刚咽下就咳嗽起来,脸涨得通红。家属后来告诉我,这人对麸质过敏,以前从不敢乱吃外面的东西。
“这不是生意。”我指着屏幕,“是我们经手的每一盒饭,都可能影响一个人能不能好好活下去。”
屋里很安静。
第二天培训继续。这次我让她们分组演练整个流程。李商人坐在一边,拿着纸笔,时不时提问。
“我是客户,我老娘牙口不好,能不能把薯饼蒸得更软一点?”
“我是送饭的,路上发现盒子漏了汤,怎么办?”
“我接到电话,说今天不想送了,明天补送可以吗?”
一开始没人敢答。后来林婶站起来说了几句,其他人也开始试着回应。
演练结束,我宣布哪个小组全程无误,工分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