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760章 认知安全生态

第760章 认知安全生态(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益生菌”计划很快见到了初步成效。一位受到扶持的年轻科幻作家,发表了一篇名为《缄默公约》的短篇小说。故事设定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一种名为“共识放大器”的技术可以消除所有分歧,实现绝对和谐。但代价是,个体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会逐渐泯灭。主角发现,真正维系社会活力的,反而是那些看似“低效”的争论、包容的异见和基于规则的博弈。小说没有一句说教,却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深刻阐述了思想多样性和规则保障的重要性。

这篇小说在年轻人中广受好评,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多篇直接批驳“效率至上”的论文。许多读者在评论区表示,这个故事让他们对“共识”、“效率”、“规则”有了全新的、更立体的认识。

另一位独立音乐人创作了一首名为《无名者的碑文》的歌曲,从老赵这样普通维护者的视角,歌唱平凡岗位上坚守的价值与尊严。歌曲旋律动人,歌词质朴却充满力量,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成为对抗那种蔑视普通劳动者论调的有力声音。

看到这些“益生菌”开始发挥作用,鲍玉佳感到一丝欣慰:“我们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是错的,更要向他们展示什么是好的、美的、值得追求的。要用更有魅力的真实,去对抗扭曲的虚构。”

(四) 银行大厅的回响:生态中的基石

在构建“认知安全生态”的过程中,“银行大厅事件”的记忆,依然扮演着基石般的角色。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扞卫的“记忆锚点”,更成了一个检验生态健康度的“试金石”和富含营养的“腐殖质”。

团队将这些新的叙事和创作,与银行大厅的记忆进行了创造性的连接。在《缄默公约》的读者讨论会上,引导者会提出问题:“如果银行大厅里每个人都遵循‘绝对共识’,结果会怎样?” 在《无名者的碑文》的线下分享会,会邀请听众思考老赵所代表的“平凡坚守”在当下的价值。

这些连接,使得银行大厅事件从一个孤立的悲剧符号,融入了更广阔的意义之网,不断生发出新的解读和启示,持续为“认知安全生态”提供着关于勇气、规则、尊严与责任的核心养分。

(五) 暗处的警觉与马强的隐喻

“益生菌”计划的成功,显然引起了“菌丝网络”的警觉。张帅帅监测到,网络上开始出现针对那些“益生菌”创作者的、有组织的污名化攻击和恶意举报。同时,“菌丝”的渗透也试图模仿“益生菌”的形态,包装出一些看似“中立客观”甚至“宣扬正能量”的账号和内容,实则在其中夹带私货,进行更隐蔽的框架植入。

“他们在学习,在适应,”沈舟提醒大家,“我们的生态建设,同样会面临‘杂草’和‘害虫’的挑战。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

马强为此创作了一组新的系列画,名为《生态纪》。画中展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在同一片土地上共生、竞争、演化的场景。有健康的树木和花草,也有试图寄生的藤蔓和毒菇;有传播种子的鸟类和昆虫,也有在暗处分解废物、滋养土壤的微生物。画面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无处不在的、动态的博弈。

陶成文站在画前,对团队成员说:“马强的画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生态,不是没有挑战和威胁,而是拥有足够的多样性和韧性来应对这些挑战。我们的‘认知安全生态’也是如此。它不会是一个纯净无菌的温室,而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生命系统。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这个系统的守护者和园丁,持续播种,耐心培育,果断清除那些真正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物种。”

第七百六十章,标志着团队战略的重大转型——从构建“认知免疫系统”升级为营造“认知安全生态”。通过引入“益生菌”、改良“土壤”、升级“监测”,他们试图从根本上提升社会思想的整体健康度和抵抗力。银行大厅事件的记忆在新的生态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然而,对手的适应与反扑也在继续,这场围绕认知土壤肥沃与贫瘠的战争,进入了更考验耐心、智慧与系统运作能力的新阶段。生态的平衡,脆弱而珍贵,需要时刻的警醒与不懈的耕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