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761章 框架之战

第761章 框架之战(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认知安全生态”的构建并非一帆风顺。就在“益生菌”内容开始焕发生机时,“菌丝网络”发动了新一轮攻势——这次它们不再满足于传播具体的有毒观点,而是转向更底层的认知框架植入,试图直接篡改人们理解世界的“操作系统”。

(一)认知框架污染

张帅帅的监测系统捕捉到一种新型信息攻击模式。大量看似中立的科普视频、社科解析类内容中,开始系统性植入三组核心隐喻:

社会达尔文主义框架:将“弱肉强食”包装成“自然规律”,用丛林法则解释一切社会现象

技术精英主义框架:宣扬“99%的人类是冗余人口”,美化“由算法和精英统治的世界”

历史虚无主义框架:解构一切传统价值,宣称“道德是弱者发明的工具”

这些内容往往披着“冷静理性”的外衣,通过精美的可视化数据和严谨的学术用语,潜移默化地重塑观众的认知框架。

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内容开始渗入教育领域。某在线教育平台的“创新思维”课程中,竟然出现了将银行大厅事件重新解构为“资源争夺的必然冲突”的案例分析,暗示老赵的遭遇是“不适应竞争规则的必然结果”。

“他们在试图改写我们的道德语法。”曹荣荣在紧急会议上指出,“当一代人开始用弱肉强食的框架理解世界时,银行大厅事件就不再是罪恶,而是‘自然现象’。”

(二)记忆战场升级

面对这种根本性的认知框架污染,团队意识到必须采取新的应对策略。

梁露团队制作了《框架侦探》系列节目,专门教授观众如何识别隐藏在信息中的认知框架。首期节目以银行大厅事件为例,对比了三种不同的解读框架:

法治框架:规则至上,人人平等

特权框架:权力即真理,强者通吃

虚无框架:一切皆虚妄,强弱定对错

通过生动的可视化对比,让观众直观看到不同框架如何导向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

与此同时,孙鹏飞和程俊杰在“新芽”计划中引入了“框架思维训练”。他们设计了一套“认知镜片”工具包,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认知框架下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差异。

在一个模拟实验中,当学生戴上“特权框架”的镜片重新审视银行大厅事件时,许多人感到强烈不适。“这太可怕了,”一个学生摘下镜片后说,“明明知道那是错的,但套上这个框架后,居然会觉得危暐的行为可以理解。”

(三)艺术的反击

马强的创作在这个阶段发挥了独特作用。他举办了一场名为《框架牢笼》的互动艺术展。参观者进入不同颜色的展区,就会通过声光电效果体验到被特定认知框架束缚的感受。

在红色展区,强烈的竞争性音乐、不断跳动的排名数据,让参观者体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压迫感;在蓝色展区,冰冷的算法声音、精确但毫无人情味的指示,让人感受技术精英主义的疏离。

展览的最后一个区域是纯白色的“记忆净土”,这里只有银行大厅事件的原始记录和受害者的真实讲述。许多参观者在这个区域流下眼泪,艺术的力量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坚守真实记忆的重要性。

(四)深度溯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