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761章 框架之战

第761章 框架之战(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魏超的协调下,国际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追踪到“密拉贝尔信托”与一个名为“认知重塑基金会”的机构存在深度关联。这个基金会表面上致力于“推动人类认知进化”,实则在大规模资助认知科学领域的定向研究,特别关注“如何通过信息设计改变群体的道德判断”。

更令人震惊的是,从该基金会流出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到了“银行大厅事件”作为一个需要被“重新框架化”的关键记忆节点。报告指出:“控制了对这类标志性事件的解释框架,就掌握了塑造社会道德观的重要杠杆。”

张帅帅带队攻破了该基金会的部分服务器,获取的证据显示,他们正在开发一套“自动框架生成系统”,能够根据目标群体的特征,自动生产定制化的认知污染内容。

(五)生态防御

面对如此系统性的认知攻击,陶成文决定启动“认知生态防御计划”:

框架预警系统:在现有监测系统中加入认知框架识别模块,提前发现框架污染

免疫教育网络:与全国中小学合作,将框架思维训练纳入通识教育

创作者联盟:扩大“益生菌”计划,资助创作者生产对抗性框架的内容

国际认知安全联盟: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应对跨境认知框架攻击

鲍玉佳负责的“创作者联盟”很快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一位游戏设计师开发了《框架守护者》游戏,玩家需要通过解谜破解各种认知陷阱;一位音乐人创作了《真理解构者》系列歌曲,用艺术的方式解构那些有毒框架。

(六)根基的考验

然而,最严峻的考验来自一次真实的危机事件。

当某个城市发生突发事件时,“菌丝网络”迅速启动框架攻击,试图将事件定性为“系统必然的代价”,并暗示质疑者“不理解复杂治理的难度”。这时,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

许多受过“新芽”计划教育的年轻人自发站出来,用学到的框架分析方法,识破了这些叙事背后的认知陷阱。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声,坚守法治和人本的框架,成功阻止了有毒框架的蔓延。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批“益生菌”创作者在24小时内就生产出大量优质内容,从不同角度加固健康的认知框架。其中一个视频在48小时内播放量破亿,有效对冲了框架污染的影响。

“我们的生态开始发挥自愈功能了。”程俊杰激动地说。

(七)新的起点

深夜的指挥中心,陶成文看着大屏幕上显示的认知生态健康指数缓缓回升,对团队说:

“今天我们看到,认知安全生态不是理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但这场框架之战也告诉我们,对手的进化永远不会停止。”

马强送来了他的新作《根系之光》。画中,深深的土壤下,健康的根须发出柔和而坚定的光芒,那些试图缠绕的菌丝在光芒中退缩。而在更深处,新的根系正在向四面八方延伸。

“银行大厅事件给我们的,不仅是伤痛的记忆,”鲍玉佳轻声说,“更是检验认知生态健康的试金石。只要还有人为此愤怒,为此坚守,我们的道德框架就依然牢固。”

第七百六十一章展现了认知战争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当攻击从具体观点升级为认知框架时,防御也必须从内容层面提升到系统层面。通过构建认知安全生态,团队证明了自己不仅是记忆的守护者,更是健康思维模式的培育者。银行大厅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创伤记忆到道德基石再到生态试金石的意义升华,显示出真实记忆在认知战争中的核心价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