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762章 神经烙印

第762章 神经烙印(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认知安全生态”的初步成功并未带来松懈。张帅帅的监测网络捕捉到一种令人不安的新趋势——“菌丝网络”的渗透正从意识层面潜向潜意识。他们监测到数个匿名论坛开始流传经过特殊编码的音频与图像文件,表面是助眠音乐或抽象艺术,实则内含经过精密计算的“潜意识指令”,试图绕过理性防御,直接塑造情感反应与价值取向。

(一) 潜意识暗流

沈舟带领团队对其中一个名为“深渊摇篮曲”的音频文件进行了深度解析。频谱分析显示,在舒缓的自然声音底层,嵌藏着极低频的重复语音信息,经过处理后虽不能被听觉 scioly 捕捉,却能影响脑波。其核心信息经过还原,令人毛骨悚然:“规则是枷锁…强者定义真理…同情即是软弱”。

更棘手的是,这些内容通过私人加密频道、线下聚会中的背景音、甚至某些VR体验场景进行扩散,传统的内容审查与“抗体”投放难以触及。

“他们在尝试给大脑‘刻录光盘’,”张帅帅在技术简报会上语气沉重,“绕过前额叶的理性分析,直接向边缘系统与潜意识植入行为模板。如果这种‘神经烙印’技术成熟,我们所构建的‘认知生态’的理性防线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从内部腐蚀。”

曹荣荣立刻意识到其危害:“这就像在思想的土壤里埋下休眠的毒种,平时不显露,但在特定情境下会被激活,让人做出非理性的、甚至违背自身价值观的判断。”

(二) “记忆探针”与银行大厅的深度回响

面对这种针对潜意识的新型攻击,团队意识到,必须激活更深层、更牢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联结作为“精神锚点”来对抗。陶成文批准启动“记忆探针”项目——不是简单地重复讲述,而是利用沉浸式技术,引导参与者深度体验核心记忆场景,强化其情感烙印与道德启示。

银行大厅事件,再次被选为首个“记忆探针”的标的。

在一个经过特殊设计的沉浸式体验室内,核心团队成员(鲍玉佳、张帅帅、陶成文、曹荣荣、孙鹏飞、沈舟、魏超、林奉超、付书云、程俊杰、梁露)以及作为特殊观察员的马强,接入了经过伦理审核和安全处理的“记忆探针”系统。该系统并非完全还原历史(那对鲍玉佳等人过于残酷),而是构建了一个高度拟真的道德困境模拟场,其核心冲突逻辑与银行大厅事件同源。

(沉浸式模拟场景 - “秩序之厅”)

参与者“出现”在一个繁忙的公共服务大厅。气氛原本井然有序。突然,一个形象与气质都经过模糊化处理、但行为模式与危暐高度相似的“特权者”(代号V)闯入,粗暴地插队,并对一位恪尽职守、形象气质让人联想到老赵的老年维护员(代号L)进行推搡和辱骂。

鲍玉佳的视角:

她再次感受到那种面对不公时本能的愤怒与悸动。系统模拟出的压力环境,让她心跳加速。她看到“自己”的虚拟形象站了出去,对V说:“请你排队。并且,向这位工作人员道歉。” 那一刻,她不仅是在观察,更是重新体验那份基于朴素正义感的勇气。她更深切地理解到,自己当年的行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对某种基本秩序的扞卫。

张帅帅\/沈舟的(数据与行为分析)视角:

他们在模拟中拥有“数据视野”,能看到V的情绪波动曲线、力量预估值,以及L的生命体征模拟数据。当V转向虚拟的鲍玉佳,举起手时,张帅帅本能地试图调用系统权限进行“干预”,却被提示“此乃历史逻辑推演,无法直接改变”。这种无力感,让他对老赵当年所处的绝对弱势地位有了更切肤的认识。沈舟则专注于记录V的行为模式,与真实危暐的数据进行比对,验证其行为逻辑的内在一致性,为日后识别类似人格特征提供模型。

陶成文\/魏超的(系统影响与风险预估)视角:

他们关注的是事件涟漪。当虚拟的鲍玉佳站出来后,大厅里其他“民众”的不同反应:有人声援,有人退缩,有人录像,有人试图悄悄离开。陶成文评估着这一事件对“大厅秩序”(象征社会契约)的冲击力度。魏超则模拟着事件后续可能引发的舆论风暴、权力干预等多种可能性,思考着如何在现实中构建更稳固的系统性防御,使得单个的勇气不至于要面对整个系统的压力。

曹荣荣的(社会心理观察)视角:

她细致地观察着每一个“民众”的微表情和行为选择,分析着“沉默的大多数”的心理动因——是恐惧?是事不关己?还是对规则效力的怀疑?这为她优化“新芽”计划的社会心理干预策略提供了宝贵数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