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数字亡灵(2 / 2)
梁露的(无声的证言)视角:
她尝试捕捉那些“数字亡灵”中,可能蕴含的、未被篡改的真相碎片。哪怕是一段模糊的哭诉,一个绝望的眼神截图,都可能成为击穿谎言的利剑。
马强的(意象炼狱)视角:
他没有直接连接,而是感知团队成员带回的情绪“余震”。他创作了《数据坟场》。画中,无数扭曲的人形在由0和1组成的、粘稠的黑色沼泽中沉浮、挣扎,他们的面孔模糊,只有张开的嘴仿佛在发出无声的呐喊。而在沼泽上空,一些戴着面具、连接着数据线的人形,正冷漠地俯视着这一切。
(三) “净化脉冲”与“Vortex”的嘲弄
基于“共情潜入”获得的情报,张帅帅和沈舟团队设计了一种名为“净化脉冲”的干扰程序。该程序旨在向KK园区所在的网络区域,定向释放一种高频的、承载着希望、勇气与理性思考基准频率的“正能量”数据流,试图中和部分“数字瘴气”,干扰其犯罪活动,并为潜在的受害者提供一丝微弱的精神支撑。
然而,“净化脉冲”首次发射后不久,团队就收到了“Vortex”通过一个被劫持的公共频道发来的、经过变声处理的嘲讽信息:
“亲爱的守护者们,你们那点微弱的‘圣光’,在这片绝望的深渊里,连萤火虫都不如。谢谢你们送来的‘噪音’,正好用来测试我们最新的‘情感抗性’训练模块。顺便,送你们一份‘礼物’。”
所谓的“礼物”,是一段实时直播链接。点开后,画面显示一个被囚禁的年轻人,正在“Vortex”(声音经过处理)的“指导”下,向国内他的家人进行视频诈骗。背景音里,隐约能听到电击器的嗡嗡声和压抑的哭泣。“Vortex”的声音带着愉悦的残忍:“看,这就是你们想拯救的‘灵魂’。而他们,正在成为我们最锋利的‘工具’。”
(四) 艰难的抉择与“烛龙”的遗产
“Vortex”的猖狂和直播中展现的残酷现实,让团队陷入了巨大的无力感和道德困境。直接强攻KK园区不现实,跨境执法障碍重重,而网络对抗似乎也难以触及核心。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器,而是一个被武装保卫的、扎根于现实黑暗的物理实体。”魏超面色凝重。
这时,梁露想起了“烛龙”牺牲前传来的最后一批资料中,有一份关于KK园区内部供水系统和备用发电机的结构草图,以及一份标注了几个内部人员可能被策反的模糊评估。
“也许…‘烛龙’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不是从外部强攻,而是从内部瓦解。”陶成文看着那份草图,眼神锐利起来,“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内应’,需要更精确的情报,需要等待一个从内部打破牢笼的机会。”
(五) 新生的“根”
就在团队筹划下一步行动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那名最初捕捉到“数字亡灵”信号的志愿者小林,在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后,没有退缩,反而联合了几位技术高手,自发成立了一个名为“根”的匿名组织。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悄悄追踪与KK园区关联的蛛丝马迹,尝试用各种方法骚扰和干扰其网络活动,并力所能及地向可能的受害者发送预警信息。
“我们看到黑暗,但不能只停留在愤怒和绝望。”小林在给鲍玉佳的加密邮件中写道,“即使只能照亮一寸之地,也要有人去做。我们是‘新芽’,我们要成为扎向黑暗的‘根’。”
鲍玉佳将这份邮件分享给团队,马强为此画了一幅小小的素描:在《数据坟场》那片粘稠的黑暗边缘,一株极其纤细却异常坚韧的绿色嫩芽,正顽强地穿透数字废墟,向着微光的方向生长。
第七百七十六章,揭示了KK园区不仅是物理上的炼狱,更是数字层面的情感废墟。团队通过“共情潜入”亲身感受了其罪恶的深度与“Vortex”的进化,也意识到了对抗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净化脉冲”的受挫和“Vortex”的嘲弄,凸显了正面冲突的艰难。然而,“烛龙”遗留的线索和“根”组织的自发涌现,带来了从内部瓦解黑暗、依靠更广泛力量进行持久战的新希望。与KK园区的斗争,注定是一场在现实与数字双重层面、考验智慧、耐力与信念的漫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