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让你重回年代,没让你去接盘 > 第219章 那就让他们试试

第219章 那就让他们试试(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周可继续翻阅文件,越看越惊讶:“还有科研启动基金、海外交流项目...姐夫,你这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啊!“

“没错,“徐燁站起身,走到窗前,“我们国家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让聪明人充分发挥才能的环境和平台。这个计划不仅要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铺平未来的发展道路。“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那些特別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研发中心工作。我们要让搞科研成为令人嚮往的职业,让天才们不再为五斗米折腰。“

周可的眼晴亮了起来:“这个计划太棒了!我这就去整理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名单。“

三天后,徐燁正在办公室审阅新项目的技术方案,周可兴冲冲地推门而入。

“姐夫,你看这个学生!“她將一份档案放在徐燁桌上,“叫李明,就是上次我说的那个物理竞赛一等奖得主。我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他不仅在物理方面天赋异稟,还在自学计算机编程!“

徐燁拿起档案仔细翻阅,当看到李明自主开发的一个简易工业仿真软体时,他不禁眼前一亮。

“这个孩子不简单,“徐燁讚嘆道,“他开发的这个软体虽然简单,但思路很独特。

安排一下,我想见见他。“

周末,在集团总部的一间会议室里,徐燁见到了这个瘦高个的少年。

李明穿著洗得发白的校服,神情略显拘谨,但眼神中透著聪慧的光芒。

“不要紧张,“徐燁温和地说,“我听周可说,你对工业软体很感兴趣“

提到专业领域,李明顿时来了精神:“是的,徐总!我发现很多工业软体都是国外开发的,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有些功能並不適合我们的实际需求。所以我想试试自己开发一些简单实用的工具。“

徐燁讚许地点点头,隨后提出了几个技术问题,让在场所有人都惊讶的是,这个高中生不仅对答如流,还提出了几个相当有见地的想法。

会议结束后,徐燁对周可说:“把他列入重点培养名单,全额资助他上大学。另外,暑假可以安排他来公司实习,让软体部门的工程师带带他。“

“对了,送他一台电脑。”徐燁补充了一句。

因为以对方的情况,是买不起电脑的。

眼下,国內的电脑价格也都不便宜,最少的都要一万。

没办法,这玩意的成本確实很高,很多东西都是需要进口。

买这么多,徐燁的利润也就一千块钱。

他也必须赚这个钱,只有这样才有钱继续研发,然后叠代產品降低成本。

等到成本足够低的时候,才能够惠及普通人。

接下来,天才培养计划陆续又资助了百多號人。

可以说,徐燁的手笔是真的很大了。

不过,徐燁还是捨得砸钱的。

这些钱,就当是提前僱佣这些人了。

对於人才,他向来是很捨得砸钱的。

只要拿了他的钱,这些人大部分都会进入他的公司。

以后,就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且事情也正如徐燁设想的那样,这些人才陆续都进入了徐燁的公司。

他们在不同的研发部门工作,推动了很多项目落地。

给徐燁带来的回报,是他给的无数倍。

不过徐燁对钱並不执著,毕竟他一直都是首富。

檯面上,谁的钱都没有他的多。

至於台面下,那就是不能说的事情了。

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1995年。

这几年徐燁低调了很多,公司拆分出去了不少,很多都有国企占股了。

不过,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

特別是他的科研中心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並没有让別人染指。

这些人,对徐燁也十分的忠诚。

毕竟其他的老板都和徐燁一样懂技术,甚至技术比他们还要厉害。

1995年的春天,徐燁站在新落成的科研中心顶楼,俯瞰著整个產业园。

这里已经从一个单一的研发基地,发展成了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於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高地。

“徐总,光刻机项目组那边又有新突破了。”助理拿著最新报告快步走来,“採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光源后,製程精度已经能够达到0.5微米。”

徐燁接过报告,满意地点点头。这些年,他逐步將一些成熟產业与国企合作,自己则专注於最前沿的技术研发。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国家安全的需要,又让他能集中精力攻克核心技术。

“李明那边进展如何”徐燁问道。如今李明已经从清华毕业,成为软体研发中心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

“他带领的团队正在开发下一代工业网际网路平台,预计下个月就能进行內测。”

正说著,徐燁的手机响起。接完电话,他的脸色变得凝重。

“怎么了”助理关切地问。

“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紧急会议,国外又开始新一轮的技术封锁了。”徐燁深吸一口气,“这次是针对先进位程设备的全面禁运。”

半小时后,徐燁已经坐在了行业协会的会议室里。与会的都是国內半导体產业的领军人物,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忧虑。

“徐总,您看这次我们该如何应对”协会会长直接点名问道。

徐燁沉思片刻,缓缓开口:“其实这一天早晚会来。好在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准备。”他打开隨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我们在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领域都已经有了技术储备,虽然与国际最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足以保证基本的生產需求。”

会后,徐燁立即召集了核心团队。

“是时候启动破晓计划了。”徐燁环视著在座的各位负责人,“我们要在三年內,实现半导体全產业链的自主可控。”

这个计划之庞大,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但没有人提出异议,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必须要走的路。

接下来的日子里,徐燁的科研中心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状態。

各个项目组都在与时间赛跑,而徐燁则凭藉著“洞察之眼”,在关键技术上不断给出突破性的指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