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压力只会让我们更强大(1 / 2)
第220章 压力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一年后,“破晓计划”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一一首台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权的0.8微米光刻机正式下线。
这台被命名为“曙光一號”的设备,虽然製程精度並非世界顶尖,但其国產化率达到了惊人的92%。
在下线仪式上,徐燁罕见地显得有些激动。
“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对著台下的科研人员和记者说道,“我们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台下的李明如今已是半导体软体部的负责人,他开发的製程控制软体在这次突破中功不可没。仪式结束后,他找到徐燁:
“徐总,我认为我们可以在软体方面实现弯道超车。硬体追赶需要时间,但算法和软体优化能立即提升现有设备的性能。”
徐燁讚许地点头:“就按你的想法去做。需要什么资源,直接打报告。”
就在徐燁全力推进半导体自主化时,国际技术环境进一步恶化。新一轮的制裁不仅限於高端设备,连一些基础材料和零部件也被列入禁运清单。
这一举动反而加速了国內產业链的整合。在徐燁的產业生態联盟內,企业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係。一家成员企业的短板,总有另一家企业能补上。
“危机就是转机。”在某次联盟会议上,徐燁如是说,“外部压力正在迫使我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內循环。”
陆冰冰领导的新材料研发中心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色。她们开发的多种特种材料不仅满足了国內需求,甚至开始反向出口。
“姐夫,欧洲一家半导体设备厂商希望採购我们的高纯度硅材料。”一天傍晚,陆冰冰兴奋地衝进徐燁的办公室,“他们自己的供应链出了问题,而我们的產品质量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徐燁接过报告,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很好,但要记住,优先保证国內供应。”
“明白!”陆冰冰点头,“我们已经扩大了生產线,完全可以兼顾国內外需求。”
隨著技术突破的不断积累,徐燁的產业版图悄然发生著变化。他逐步將成熟业务交给专业团队管理,自己则专注於前沿科技的孵化。这种模式让他能够始终保持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判断。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许多依赖出口的企业受到严重衝击。但徐燁的產业联盟却展现出惊人的抗风险能力。內需市场的稳定支撑,加上技术优势带来的国际竞爭力,使他们在风暴中屹立不倒。
金融危机过后,徐燁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一一成立“未来科技研究院”,专注於人工智慧、生物科技、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姐夫,这是不是太超前了”周可看到计划书后忍不住问道,“现在半导体和高端製造还没完全站稳脚跟,就投入这么多资源到这些新兴领域...”
“科技发展不是线性追赶,而是需要前瞻布局。”徐燁解释道,“这些技术可能在十年后才成熟,但如果现在不投入,到时候就来不及了。”
研究院成立后,徐燁亲自担任院长。他利用“洞察之眼”,为各个方向的研究提供了精准的指导。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看似遥远的前沿科技,很快就开始反哺传统產业。
比如,人工智慧团队开发的预测性维护系统,被应用到工具机和半导体设备中,大大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量子计算团队虽然离造出实用量子计算机还很遥远,但他们研发的新型算法却在材料模擬和药物设计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
1999年末,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徐燁站在研究院顶楼的观景台上,俯瞰著灯火通明的科技园区。
沈凝轻轻走到他身边:“还记得二十年前吗谁能想到我们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徐燁握住妻子的手:“这只是一个开始。下个世纪,才是真正见分晓的时候。”
此时,助理送来一份紧急报告一一某国际科技巨头刚刚宣布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突破,声称將在五年內造出商用量子计算机。
徐燁快速瀏览报告,嘴角泛起一丝微笑:“通知量子计算项目组,明天早上八点开会。我们是时候加速了。”
他转身对沈凝说:“今晚我可能要熬夜准备材料。”
沈凝理解地点点头:“去吧,我在家等你。”
回到办公室,徐燁打开电脑,开始整理思路。“洞察之眼”带来的信息流在脑海中涌动,勾勒出量子计算未来的发展路径。
他深知,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
但有了这些年的积累,有了这支可靠的团队,有了这个日益完善的创新生態,他有信心面对任何挑战。
窗外,新世纪的曙光即將到来。
而徐燁,已经做好了准备。
对於他来说,这一切並不陌生,只是他把这一切都提前了。
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科技园区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徐燁在办公室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桌上散落著写满公式和架构图的稿纸。
量子计算项目组的晨会气氛凝重。组长赵教授面色忧虑:“徐总,国际上的这个突破確实超出预期,他们採用的新型量子比特稳定性远超现有技术。”
徐燁平静地调出一组数据:“我研究过他们的技术路线,確实巧妙,但存在一个致命缺陷。”他指向屏幕上的一个参数,“这种量子比特在规模化时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退相干问题。”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徐燁精准的判断震惊了。
“我们的方向不能变,”徐燁坚定地说,“超导量子比特虽然当前稳定性不足,但是最具规模化潜力的路线。我昨晚设计了一种新型量子比特封装结构,可以大幅降低噪声干扰。”
他將连夜完成的图纸投影到大屏幕上,详细解释了每一个创新点。团队成员们的眼神从忧虑逐渐变为兴奋。
“三个月,我要看到原型。”徐燁环视全场,“资金、设备、人才,全部绿灯。”
就在量子计算项目全力推进的同时,李明领导的软体团队也传来捷报一一他们开发的半导体製造优化系统成功將“曙光一號”的实际製程精度提升到了0.6微米,逼近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