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皇明 > 第482章 内庭安晏,犁定江南

第482章 内庭安晏,犁定江南(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看来朕的辛勤耕耘,倒没白费。”

大明历代皇帝子嗣都稀薄,成祖之后,除了宪宗,没几个能有三五个皇子的,这可不是好事。

江山要稳,得有足够的子嗣来继承、来镇守,至于将来会不会有争储的麻烦,譬如九龙夺嫡的事情。

那是后话,眼下先把“人丁兴旺”这桩事办好才是要紧的。

他日后要下来的江山,可得让自己的儿子去继承。

张嫣见他神色舒展,也跟着笑道:

“臣妾会让人多照看着几位妹妹,调最好的安胎药,保准她们平安生产。”

“皇后所言极是,焜儿虽好,可坤宁宫里就他一个,未免太冷清了。

我看,咱两也得继续努力,多添几个才好。”

这话里的深意,张嫣一听便懂。

她耳根瞬间热了起来,连带着声音都软了几分:

“陛下说什么呢……现在天都还没黑呢!”

她垂着眼,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浅影,藏住眼底的羞赧,先前吃爆米时的雀跃,此刻全化作了少女般的娇憨。

朱由校低笑出声,伸手便揽住她的腰肢,指腹不经意蹭过她坎肩下的软缎,语气带着几分戏谑:

“天黑不天黑的,哪有朕的皇后重要

朕最喜欢的,就是白日宣淫。”

说着便要打横将她抱起。

“陛下!”

张嫣慌忙按住他的手臂,脸颊更红了,急中生智想起方才没说完的事,忙岔开话头。

“还是正事要紧!陛下,瑞王、惠王、桂王三位王爷的王妃,这几日总往宫里跑,说是……说是盼着陛下下旨,让三位王爷早些之国呢。”

提到三位皇叔,朱由校揽着她腰的手果然顿住,脸上的孟浪散去几分,眉头微蹙。

他松开手,转身走到暖棚的石桌边,脸上露出思索的表情出来。

“三位皇叔确实该之国了。”

“只是如今府库空虚,九边的军饷还没凑齐,江南又刚平了乱,哪有银子给他们修新王府”

还是两个字:没钱。

就算是有钱,也不会给你这几个王爷修王府。

张嫣走到他身边,轻声道:“三位王妃私下里还打听,能不能按先朝的例,在封地选块好地建王府呢。他们说,更喜欢去江南。”

朱由校眼底闪过一丝冷意,只淡淡道:

“江南是赋税重地,哪能让他们去那边养尊处优”

他顿了顿,眼神渐渐定了下来,看向张嫣。

“皇后便替朕代为通传,若是三位皇叔非要等新王府建成,那便得耐着性子等。

府库的银子,得先紧着边军和救灾用。

若是不愿等,边地倒有几座旧王府,是早年宗王住过的,如今空着,他们正好过去住着。”

这话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

想舒舒服服去富庶之地享福,绝无可能。

去边地跟着守疆、磨炼心性,才是他给三位皇叔的“出路”。

张嫣心里了然,轻轻点头:“臣妾晓得了,这就让人去回话。想来三位皇叔也是明事理的,定然能理解陛下的难处。”

她这话,半是安抚,半是实情。

如今朝堂由朱由校把控,三位皇叔虽有亲王爵位,却无实权,除了应下,别无选择。

朱由校看着她知情识趣的模样,心里的那点凝重渐渐散去,伸手重新揽住她的肩,语气又软了下来。

“国事的事,有朕和大臣们盯着,你呀,就别替朕操心了。

眼下最要紧的,是先把朕的宝贝皇后‘喂饱’才是。”

不等张嫣再开口,他便打横将她抱了起来。

张嫣惊呼一声,下意识搂住他的脖颈,脸颊贴在他温热的龙袍上,能清晰感受到他胸膛的起伏。

周围的宫人见状,忙齐齐低头下跪,连呼吸都放轻了。

朱由校抱着张嫣往寝殿走。

进了寝殿,他轻轻将张嫣放在铺着软绒垫的榻上,帐幔被他随手一扬,轻垂下来,将殿内的光景遮了大半。

外面的宫娥们只听见帐内传来细碎的软语,夹杂着低低的笑,还有张嫣偶尔的轻呼,那声音婉转,时而低沉,时而高昂,让守在殿外的宫女们耳根发烫,悄悄退远了几步。

今日的坤宁宫,注定不平静。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

这段时间亦是不平静。

袁可立的帅旗在南京兵部衙门外的旗杆上猎猎作响,旗下的马蹄声、甲胄碰撞声从清晨便没停过。

得到了北京的消息之后,他是一刻未停,当即召集兵将。

“传本部堂令:京营三大营即刻整军,午时前务必出营!”

袁可立的声音透过堂外的寒风,传到等候在外的将领耳中。

不多时,大教场营的参将李辅明便带着六千步卒出了城南营门。

神机营参将周遇吉则亲率两千五百名火铳手,推着二十门佛郎机炮往通济门去。

小教场营的骑兵在周显宗的带领下,三千匹战马嘶鸣着冲出东门。

这不是寻常的城防调动,是铁腕平乱的开端。

李辅明的队伍先围了应天巡抚衙门。

衙门外的石狮子前,几个衙役还想阻拦,被前排的长枪兵一挺枪杆便掀翻在地。

李辅明提着佩刀踏入正堂,周起元脸上满是绝望之色。

早在半个月前,他就被软禁至此了。

如今,是他的末日到了。

“周抚台,奉袁部堂令,你勾结乱民、图谋逼宫,证据确凿,跟我走一趟吧。”

周起元刚要起身辩驳,却被身后的兵士一把按住,镣铐“咔嚓”一声锁上,被带出应天府府衙。

与此同时。

周遇吉的神机营围住了南京户部衙门。

将汪应蛟也抓了。

不过半日,周起元、汪应蛟为首的百余名逆臣便全被拿下,囚车从各条街巷往刑部大牢去。

抓住了这些首恶还远不够。

接下来的五日,京营三大营与南京卫所的兵士像一张大网,撒向应天府周遭的村镇。

李辅明的步卒在江浦一带堵住了最大股的流民,那些被士绅挑唆来的乱民拿着锄头、木棍,却抵不住长枪方阵的推进,前排的乱民刚冲上来,便被长枪挑翻,后排的见势不妙想逃,又被周显宗的骑兵包抄了后路。

“首恶就地正法,从犯绑了流放辽东,被裹挟的放下兵器便既往不咎!”

李辅明的令旗一挥,兵士们立刻分开人群,将几个头目拖到高台上,刀光一闪,人头落地,剩下的乱民瞬间没了气焰,纷纷扔下武器跪地求饶。

五日内,应天府周遭的万余贼人被一网打尽。

可这还不够。

他袁可立要的不止是平乱。

他借着清剿乱民的由头,顺势将手伸向了应天府的土绅豪强。

南京城南的顾氏家族,是江南有名的大地主,家里藏着的田产比官府登记的多了三倍。

兵士上门,顾老爷还拿着万历年间的黄册辩解:

“我家的田都是正经登记的,绝没隐田!”

可兵士直接拿出他与周起元的密信,信里写着“愿出粮资助乱民,只求袁可立罢手清丈”。

这一下,“谋逆”的罪名便扣实了,顾家的田产、商铺全被官府接管,顾老爷也被押进了大牢。

若是没跟乱民勾连的士绅,袁可立也没轻易放过。

他让人拿着救灾司数月来整理的土地册,挨家核对:

“你家这本黄册是万历十年的,如今都天启年间了,新增的三千亩田怎么没登记”

士绅们哑口无言,只能眼睁睁看着兵士在自家的田地上插上“官管”的木牌。

那些没被定罪的士绅虽保住了性命,可大部分田产、产业还是被官府以“充作军田”“补贴流民”的名义收走了。

收拾完士绅,袁可立立刻开仓放粮。

南京城外的粥棚前,流民们捧着热粥,看着官府张贴的告示。

“凡无田者,可至救灾司登记,官府分田授种”,原本惶恐的眼神渐渐有了光。

紧接着,袁可立借着平乱后的安稳局面,强势推进清丈土地:

救灾司的官吏拿着新修的黄册,对照着万历年间的旧册,再实地丈量,不过十日,便从应天府的田地里“找”出了近百万亩隐田。

之所以进度如此快,还是因为之前救灾司在几个月前,借助卫所的力量,已经搞清楚了应天府隐田的数目了。

而之所以能在应天府一地清出如此多的土地,还是因为应天府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历来是江南的粮袋子,士绅们靠着隐匿田产逃税,官府虽知却一直没敢动。

如今袁可立借着平乱的威势,不仅清出了隐田,还立刻将这些土地分了出去。

一部分补充给南京卫所的军田,让卫所兵士有田可种,不用再靠朝廷拨款。

另一部分则分给了无地的流民,流民们拿到田契时,纷纷对着袁可立的帅旗叩首,应天府的波澜渐渐平息。

可这平静,只限于应天府。

江南其他州府的土绅们听到消息,顿时慌了神。

苏州的席氏家族,靠着丝绸生意发家,家里的田产遍布苏州、湖州。

杭州的潘氏家族,垄断了当地的漕运,还藏着不少私盐。

他们原本以为袁可立只是来平乱的,没料到他竟借着平乱的由头,动了士绅的根本利益。

“袁可立这是要断我们的活路!”

苏州的席老爷拍着桌子,把袁可立的告示扔在地上。

“他要我们的田,要我们的钱,跟要我们的命有什么区别”

恐慌像瘟疫一样在江南士绅间蔓延。

他们不再观望,纷纷拿出银子、粮食,暗中资助当地的流民,甚至亲自出面挑唆:

“袁可立收了我们的田,下一步就要收我们的商铺,你们现在不反,将来连饭都吃不上!”

原本便愈演愈烈民变,在士绅们的推波助澜下,烈度瞬间上了一个台阶。

南京兵部衙门外,袁可立看着各地传来的急报,脸上却并不慌乱。

“乱吧,乱得越彻底,才能清得越干净。”

待我大军一过.

正好收拾了你们这些魑魅魍魉!

ps:

南直隶地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