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本相尚不能自保,况尔等乎?(1 / 2)
第354章本相尚不能自保,况尔等乎?
献出一封,藏下一封?
对!还有这种可能!袁贼,果真狡诈!
闻听荀攸之言,曹操大惊失色,又恍然大悟!
「原来竟是这样?袁公路诡计多端!
记名之事,倒是我一时情急,想差了。
幸有公达提醒,险中袁公路之计策也。」
见曹操听进去了,荀攸稍松口气,更进一步劝之。
「不止如此,便是曹安民卧薪尝胆,将一切都告诉了丞相,但我们怎知袁术告诉曹安民的计划,就一定都是真的呢?
倘使他提前料到曹安民倒戈出卖之事,所言九真一假,而故意在书信数量上有所欺瞒呢?
若书信本就一百二十六封,如何?
若书信不止一百三十二封,又如何?」
惊闻此语,曹操脸色骤变,骇然失色。
若书信只有一百二十六封的话,便是剩下的曹臣都是忠心之人,自己所做的一切调查都是在自寻烦恼,寻找六个根本不存在的藏信逆贼,哪怕将曹营翻个底朝天,又如何找的出来?
可麾下所有人都忠心?凭袁术如今的威势,以他那套蛊惑人心的本事,这可能吗?
纵使可能,自己又敢信吗?
若书信不止一百三十二封,就更可怕了。
说明私藏书信的不止六人,纵使自己掘地三尺真找出了六个通袁贼,自以为万无一失,又能怎样?
余下那些一百三十二封书信以外的通袁贼,将彻底潜伏下去,而当那者隐藏之人爆发之时,只怕便是自己死期将至。
更别提还有荀攸方才说的,有些人收到两封书信,交出一封的可能。
这一切的前提条件都不知道,如此看来,这所谓记录名单,简直就是废纸一张,根本对调查起不到任何作用,倒不如依荀攸所言,一把火烧了,也免得动摇人心,徒增事端。
可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烧了名单、书信,只是在安抚人心,将矛盾暂且压下,可曹营之中的通袁贼,依旧深藏。
可就算想调查,曹操却发现自己连袁术到底送来了几封书信,对一百三十二封这个数字,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都不知道。
一百三十二封有一百三十二封的调查方式,多了有多了的调查方式,少了有少了的调查方式。
这是曹操对麾下做出不同行为,三种截然不同的嫌疑度判断,特别是还混杂有一人同时收到两封书信的变量。
而最令人胆寒的是,那些交出书信的人也未必就是忠心?哪怕一次次试探,倘若有人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又该如何分辨?
这诸般不同可能性的碰撞,从而导致其间产生的种种莫测变化,令曹操光想想就觉著头疼欲裂口疑心如他,在明知摩下有通袁贼潜藏的情况下,竟茫然失措,一时不知该以何种方式调查,又从何查起。
如果可以的话,他甚至想直接把这三百名嫌疑之人,尽数斩杀,以绝后患,也省的头疼。
但数量太多了,果真如此做,都不用袁术从外面打进来,辕关自己就破了。
「原来这才是袁术之谋?」
曹操揉著额头,心累的靠在塌上,那一十数载沙场浮沉,坚毅如刀的眼神里,亦泛起一抹犹疑。
「自酸枣以来,多年不见,未曾想今日重逢,袁公路已是这般光景。」
他看向荀攸,喃喃自语。
「公达,你说一个人,前后之变化迥然,真如天地鸿沟乎?
他是袁公路啊!操同袁绍与他自幼相识,因他傲然难亲,故操尝与袁绍多亲,而戏术。
术任侠气,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纨绔膏腴,操笑之不足与谋。
后十八路诸侯讨董,术屡有惊人之举,贻笑大方。
今术自立汉王,执荆、扬、豫、徐四州之地,三分天下,宰执其一,号令所至,莫敢不从。
反观操何如?屡战屡败,尽失疆域,匡扶天子,又遭唾弃,欲挽天倾,众叛亲离。
窃以阴谋论揣之,疑术扮猪吃虎,隐藏幕后,然操年少便与他相识,岂不知他为人秉性?
难道这世间真有生而知之者,使他袁公路幼时便知天下大势,隐忍数十载恍如未觉,一朝尘尽光生,覆山河反掌乾坤?
又或是那传国玉玺,果有天命之能,术执玉玺便如脱胎换骨,再非凡俗人力可敌?
果真如此,天何垂术,而薄于操乎?」
曹操惨然而笑,悲叹曰:「既生术,何生操?
此天欲亡我乎?」
荀攸见曹操被这一番打击,颓然至此,心中怎不难受?
他亦知将一人或藏两封书信,一百三十二封书信未必准确,或多或少,皆有可能等事道出。
足以使继续调查通袁书信之事,陷入绝境,而这会给疑心深重的曹操造成多大困扰。
只怕那些如鲠在喉,不知道是否存在的通袁贼,要教丞相夜夜辗转反侧,要梦中杀人,难以安眠了。
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无论曹营之中,是不是真的还有通袁贼存在,这件事都不能让曹操任性的调查下去了。
在袁术的这一百三十二封书信,凑足整整三百位曹营中高层嫌疑人的情况下,接下来曹操的深入调查,对曹营所造成的伤害,将远比几个通袁贼所带来的问题严重的多。
换句话说,几个通袁贼,没办法一举崩溃整个曹营核心集团。
但曹操可以!
曹操的疑心,曹操的调查,足以亲手葬送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辕关。
尽管想通了这些,知道了袁术此计的歹毒之处,但荀攸了解曹操!
他清楚若是直言进谏,劝阻曹操继续调查通袁之事,不仅无法消除曹操对群臣的疑心,甚至容易引火烧身。
因为无论说再多的理由,再如何据理力争,说服了曹操,可曹操心底仍会升起疑虑。
【清者自清,群臣果真清白,何惧调查试探?
公达执意阻挠,莫非做贼心虚?】
荀攸:
」
一旦因此而适得其反,那他苟攸就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既然如此,为了群臣,为了辕关,为了整个曹营集团,只能苦一苦丞相了。
与其按曹操的心意调查,闹的人心惶惶,结果曹操疑心群臣,群臣亦疑曹操,最后离心离德,覆灭于汉军之下,主臣尽作齑粉。
那么既然曹操对群臣的疑心,已经无可挽回,荀攸决意两害相权,至少保住一边,只要群臣还没有对曹操离心,这座风雨飘摇的曹营大舟,他荀攸修修补补,总还能坚持下去。
念及至此,荀攸也不由苦笑,不想文若在洛阳修修补补维系忠、奸之衡,自己却也要在曹营修修补补,操持臣、贼之度。
也是为此,他此前才故意反其道而行之,顺著曹操的心意,让他疑心群臣,但又让他感受到这份疑心之后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