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扫元 > 第293章 脱脱亲至百万军

第293章 脱脱亲至百万军(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邵荣的担忧合乎常理,但石山攻下绍兴府后,之所以迅速转攻为守,大力巩固内政,就是为了应对元廷必然到来的疯狂反扑。

为此,他结好正在攻略庆元路的方国珍,稳住了东南海疆;又命胡大海所部平定湖州,西进攻取广德路,将杭州的西北屏障打造得更加牢固。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坐镇杭州的江浙行省右丞徐达能够后顾无忧,得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西、南两个主要防御方向上。

更何况,赵普胜所部早在九月就拿下了控扼杭州与徽州通道的咽喉——昱岭关。

自昱岭关向东,通往杭州的昌化、于潜、临安三城,皆地处天目山区,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本就是易守难攻之地。

只要驻守这“一关三城”的将士意志不垮,凭借险要地势层层设防,元军纵然在徽州路囤积重兵,想要快速突破这片山区,直抵杭州城下,也绝非易事。

石山相信以徐达之能,手握擎日右卫和抚军右卫两部兵马,稳定住杭州-绍兴防线应当没多大的问题,至少不会出现邵荣所担忧的那种元军破关,杭州、绍兴两府顷刻崩坏的危险局面。

但他并没有急于表态,将目光转向尚未发言的威武卫都指挥使王弼。

王弼感受到石山的目光,轻咳一声,清了清有些干涩的嗓子,拱手接话道:

“王上,臣以为邵指挥使虑虽然周全,却未免过于谨慎了。东线有徐天德(徐达字)坐镇,凭借杭州府外围防御体系层层抵抗。坚守月余,当非难事。

元军纵使大举进犯杭州府,我大军沿运河顺流直下,旬日之间便可抵达杭州城下,里应外合,正可趁势将深入的敌军一举围歼!”

王弼自独立统领一军后,与邵荣便少有合作,双方的交情本就泛泛,这番话说得颇为直接。

他先表明了对石山此前战略布局的信心,随即阐明自己的判断。

“再者,元廷此前反攻徐宋,耗时一年多,早已是强弩之末,师老兵疲。大战方歇,未及充分休整补充,便又仓促调集大军犯我边境。

元军将领或可依仗兵力雄厚,多路并进,以寻找我军防线的破绽。但在敌我态势未完全明朗之前,敌军统帅绝无胆量,也无力组织起一场倾尽全力的仓促决战。”

王弼此言,道出了大规模王朝战争的常态。

双方皆拥有战略纵深,任何一城一地都不会瞬间聚集数十万大军进行决战,往往先在广阔的战线上反复试探、拉锯与消耗,直到一方因补给、士气或内部问题而露出致命的破绽。

那种一开战便押上全部筹码,寻求速战速决的情况,只会出现在双方实力悬殊,且弱势一方无险可守的极端条件下。

捧月卫都指挥使龚午,此刻也难得地主动开口,对王弼的意见表示认同:

“元军兵力虽然雄厚,却分属江浙、湖广、江西三个行省,构成复杂,号令难以统一,调度必然滞涩。加之其刚经历荆湖苦战,士卒疲惫,休整严重不足。

此时若贸然向我坚固防线发起强攻,极易因配合失当后勤不继而自露破绽,反被我军所乘。”

他略作停顿,继续分析道:

“因此,末将推断,除却卜颜帖木儿因丢失治所,责任重大,或有较强的进攻欲望外,元军其余各部统帅,恐怕更倾向于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

依托兵力优势,对我形成战略包围态势,层层围堵,试图切断我军南北联系。再派遣小股精锐兵马,轮番袭扰,以破坏我国持久作战能力,最终达到步步蚕食的目的。

臣以为此战,短时间内恐难决出胜负,我军必须做好长期作战和应对元军长期袭扰的准备。”

龚午的分析立足于军事常理,无疑是目前看来对元军最为稳妥的策略。

蒙元毕竟掌控天下多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若能如此不计时间成本地慢慢挤压,对于地盘、人口、资源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汉国而言,压力巨大。

枢密院使朴散却缓缓摇头,他脸上忧虑之色未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龚将军所言的战术,对元军而言,确是最为稳妥的办法。然则,诸君莫要忘了,元廷如今是何等光景?”

他目光扫过众人,接着道:

“其境内烽烟四起,甘肃、陕西、岭北、辽阳乃至腹里,叛乱此起彼伏。大都城已连续数年未能收到足额的江南漕粮,饥荒频发,统治根基摇摇欲坠。

朴某很怀疑,元廷高层面对如此窘迫局面,还有多少耐心允许前线统帅稳扎稳打、徐徐图之?他们难道不怕我石汉未灭,蒙元朝廷却因粮尽财竭而自己先崩溃了么?”

朴散上前一步,手指重重地点在舆图上标示漕运路线的位置,语气变得激昂:

“浙北,乃蒙元最重要的漕粮来源地,不同于可慢慢平定的荆湖!

眼下冬月已至,若元军不能赶在明年开春新漕运季开始之前夺回浙北,恢复粮食征收和北运,大都就不得不继续忍受一整年的饥荒与随之而来的更大动乱!

诸位试想,蒙元皇帝和宗王贵戚,会容忍江南前线兵马为了‘稳妥’而磨蹭到明年秋收吗?

臣料定,元廷近期必有严令催促,甚至可能直接干预前线指挥,逼迫诸军速战速决!”

朴散这番分析,跳出了单纯的军事战术层面,直指元廷的政治与经济困局,虽然不符合最优的军事原则,却极可能契合元廷当下狗急跳墙般的现实决策逻辑。

石山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见众将因朴散之言而陷入沉思,暂时无人再发表见解,便缓缓开口,先肯定了朴散的意见:

“枢密使之见,能由军事而观政治,洞察全局,切中要害,很好!元军的具体战术选择,确实无法摆脱其大都朝廷窘迫处境的影响与干扰。”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声音沉稳而有力,引导着众人的思路:

“然而,天下大乱已两年有余,元廷经制大军屡战屡败,其威望早已扫地,不得不授权各行省自行拉拢豪强,组建‘义兵’助战,其对各地兵马的实际约束力,已远非昔年可比。

卜颜帖木儿以南台御史大夫之尊,或可勉强协调湖广、江西两行省元军参与围攻我军。

但若想逼迫这些各有盘算的客军不顾伤亡,下死力与我军拼命,非得元廷再派一位能代表蒙元皇帝意志的重臣亲临前线督战不可!”

石山这番话意有所指。自去年徐州之战元军好不容易凑齐的十万大军遭遇惨败后,元廷中枢似乎就陷入疲软状态。

尽管各地战火不断,但基本都是地方元军各自为战,至多由某一强势行省平章政事出面,协调周边利益相关的几个行省兵马共同作战。

再未曾出现过起义初期,由知枢密院事这等级别的重臣,直接调集数十万大军围剿某一处义军的盛况。

这固然是因为元廷直属精锐遭受重创,元气尚未恢复,难以调动并弹压各地兵马。

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大都自身都因缺粮而焦头烂额,有限的资源必须优先用于稳定京畿和腹心之地,根本无力调动需要海量粮饷支撑的岭北、甘肃边军或腹里镇戍军南下。

但正如朴散所说,蒙元若是今年不能平定浙北,夺取江南的救命粮,错过了运粮季的海漕就只能再等一年,而大运河又被石汉和张周卡住,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打通。

长期匮粮,莫说对外用兵,元廷恐怕连大都路治安都无法维持,只会越来越弱,最终彻底丧失对地方的掌控权,就算地方元军联手平灭了石汉,这天下也跟大都元廷没有多少关系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