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帝闻贪腐雷霆怒,誓开御审明法纪(2 / 2)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丑’,不是你捂个盖子就能掩盖的!”
他走到李东阳面前,俯身盯着他,语气郑重,字字铿锵有力,像锤子砸在铁板上:“朕要的不是‘朝堂体面’,是百姓的信任!”
“是大明官场的清明!”
“是让边军将士知道,他们流血拼命的时候,朕没有让他们寒心!”
“明年就是正德元年,是朕登基后的第一个年号!”
“朕要让‘正德’这两个字,代表的是对老百姓坦坦荡荡的王朝,是不藏污纳垢、不纵容贪腐的王朝,而不是靠捂盖子、靠粉饰太平苟延残喘的王朝!”
“朕就要当众审案!”
“让满朝文武看看,贪腐的下场有多惨!”
“让天下百姓看看,朕整顿吏治的决心有多大!”
“让那些还在暗地里贪墨的官员看看,朕的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下一个就是他们!”
一番话下来,李东阳羞愧得满脸通红,额头上的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浸湿了官袍的领口。
头埋得更低了,连呼吸都不敢大声:“陛下所言极是!”
“是老臣糊涂,只想着维护朝堂的虚体面,却忘了百姓的疾苦、忘了边军的寒心,老臣遵旨!”
“今晚就亲自牵头,全力配合明天的御门审案,绝不让任何一个贪官蒙混过关!”
朱厚照的脸色稍缓,转身看向陆炳、刘瑾、韩文,语气重新变得威严:“陆炳!”
“臣在!”
“你带领锦衣卫缇骑,今晚连夜提审所有涉案官员,用诏狱的规矩审!”
“务必让他们把贪腐的每一笔细节、分赃的具体数额、勾结的内外人员,全给朕招出来!”
“证据要做实,人证、物证、供词要一一对应,不能有任何遗漏!”
“刘瑾!”
“奴婢在!”
“你让东厂番子分成两队,一队盯着涉案官员的家眷,防止他们销毁账本、转移赃款赃物;另一队盯着江南的盐商、京郊的商号,那些和贪官勾结的奸商,一并拿下!”
“若是有人敢阻挠,直接亮明朕的旨意,当场拿下,不用请示!”
“韩文!”
“臣在!”
“你让户部的账房先生通宵加班,再核一遍兵部五年的拨款记录、武器采购账目,把每一笔贪墨的银子都对应到具体的官员、具体的事件上,做成明细账册,明天审案时,一条条念给满朝文武听,让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人齐声应道,声音里满是坚定:“臣/奴婢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今晚就是不睡觉,也把证据做实!”
他们心里都清楚,明天的御门审案,是陛下整顿吏治的关键一步,是敲山震虎的重头戏,绝不能出任何差错,必须让涉案官员无从抵赖,让满朝文武心服口服,让天下百姓拍手称快。
朱厚照摆了摆手,语气急促:“好了,时间紧迫,现在已经是酉时,离明天早朝只有不到十二个时辰,你们赶紧去办,有任何情况,随时派人禀报!”
“臣等告退!”
李东阳、韩文、陆炳、刘瑾躬身行礼后,转身快步退出暖阁,脚步比来时更急促,甚至忘了拍打肩上沾着的雪沫。
他们要在一夜之间做好所有准备,证人、证据、账册、押解路线,每一个环节都要万无一失。
暖阁里只剩下朱厚照和张永。
朱厚照弯腰捡起地上的朱笔,手指轻轻摩挲着冰凉的笔杆,脸上的怒火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胸有成竹的笑容。
张永小心翼翼地上前,捡起地上的奏折,轻声问道:“陛下,您现在不生气了?”
朱厚照笑着转过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月光洒在雪地上,泛着银白的光:“生气归生气,但这桩窝案,对朕来说,也不是坏事——”
“正好借这个机会,彻底清理兵部的蛀虫,把那些顽固不化的庸官、贪官全踢出去,给王守仁整顿兵部铺路;更能震慑整个文官集团,让他们知道,朕不是先帝,不会对他们的贪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顿了顿,转头看向张永,眼神里满是算计:“张永,你现在就去大明报社,找到主编徐阶,告诉他们——”
“从今天起,每天详细报道兵部窝案的进展,从贪腐细节到官员供词,从查案过程到涉案人员名单,都用大白话写,别整那些文绉绉的官话,让京师的百姓一看就懂。”
“再印一万份传单,让报童在街头巷尾分发,让所有人都知道,朕是在为他们办实事,是在替他们收拾贪官!”
张永眼睛一亮,连忙躬身应道:“奴婢遵旨!奴婢这就去办,保证让百姓看得明明白白,让他们都知道陛下的英明!”
他转身要走,又被朱厚照叫住:“等等!”
“记住,报道要客观,既要写贪官的恶劣行径,让百姓知道他们有多可恨;也要写朕和李阁老、陆大人他们查案的努力,写锦衣卫、东厂的辛苦,让百姓知道,大明的朝廷里,还有办实事的人,大明的希望还在!”
“奴婢明白!一定把分寸拿捏好!”
张永应道后,快步退出暖阁,连跑带颠地往大明报社赶。
这可是陛下交代的要紧事,耽误不得。
暖阁里只剩下朱厚照一人。
他走到墙上挂着的大明舆图前,手指从兵部的位置划过,一直延伸到大同、宣府的边防线,最后停在京师的位置,眼神坚定而明亮。
他知道,明天的御门审案,从来都不只是审理一桩贪腐案那么简单。
这是一场宣告,向整个大明宣告——旧的、腐朽的、靠派系和祖制苟活的文官体系,该结束了。
新的、务实的、以百姓和江山为重的吏治时代,即将在正德元年,正式开启。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舆图上,将边防线的位置镀上了一层银白的光芒,仿佛为大明的未来,点亮了一盏希望的灯。
而奉天殿里,宫女和太监们正在连夜打扫,御座前的空地上,已经摆好了三十五个囚笼,冰冷的铁笼在月光下泛着寒芒。
一场注定震动朝野、改写大明官场格局的御门审案,正在悄然酝酿,等待着明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揭开它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