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 第181章 首辅布局恩威并,吏部争议待破局

第181章 首辅布局恩威并,吏部争议待破局(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群百姓举着“严惩贪官”的牌子,虽然画得粗糙,却透着股热气。

他嘴角勾起一丝浅笑,指尖划过报纸上的“民心”二字。

民心、朝臣、宦官、武将,四方都站在陛下这边,保守派就算想反对,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

“来人。”他扬声喊了一句。

内阁办事官立刻快步进来,躬身等候。

“去把谢迁、梁储几位阁老请来,就说我有要事商议。”

“关于内阁联名奏疏的写法,得好好斟酌,不能落人口实。”

“是,首辅!”办事官应声离去。

不到半个时辰,谢迁、梁储等人就陆续到来。

谢迁手里还攥着没写完的诗稿,梁储则抱着厚厚的《历代律例》,显然是刚在研究旧例。

李东阳把刚才的布置一一说明,然后指着案上的空白奏疏,语气郑重。

“咱们的奏疏,得写得‘体面’!”

“先肯定先帝制定《问刑条例》的初衷,就说‘先帝制条例,本为澄吏治、安民心,彼时文官尚廉,故量刑从宽’!”

“再写‘时移世易,今贪腐盛行,条例已不足以儆恶,边军寒心、百姓怨怼,此非先帝所愿’!”

“最后请求陛下‘召集廷议,集百官之智修订条例,既存先帝之仁,又肃今日之贪’。”

他拿起笔,在奏疏上圈出“先帝之仁”四个字。

“这样写,既给了先帝面子,又支持了陛下修法,保守派就算想挑错,也挑不出半分理来!”

“总不能说‘先帝愿意看着贪腐盛行’吧?”

阁老们纷纷点头。

谢迁放下诗稿,接过笔道:“首辅考虑周全!”

“我来写初稿,把‘边军冻饿’‘百姓请愿’的实情加进去,更有说服力!”

梁储也附和道:“我把《历代律例》里‘乱世用重典’的案例附在后面,让奏疏更站得住脚!”

众人围在案前,笔墨翻飞,很快就拟好了奏疏草稿。

李东阳亲自修改了几处措辞,把“严惩”改成“明刑弼教”,把“废条例”改成“修订”,确保既恳切又不失威严。

然后让阁老们一一签字画押,鲜红的印章盖在奏疏末尾,像一颗颗坚定的决心。

而此时的吏部值房,却是另一番景象。

炭盆里的火快灭了,只剩下几块发黑的炭渣。

冷风从窗缝钻进来,卷着纸灰飘得满桌都是。

马文升坐在主位上,脸色铁青,手指紧紧攥着茶杯,杯沿都被捏得发白。

他看着底下十几个垂手站立的保守派文官,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都说说吧!”

“现在百姓堵着宫门请愿,陛下铁了心要改条例,你们还死咬着‘祖制’不放,到底想干什么?”

站在最前面的刑部侍郎周显梗着脖子,朝服的补子都歪了,却依旧硬气。

“马尚书!”

“《问刑条例》是先帝亲定的,咱们做臣子的,岂能擅改?”

“这是‘不孝’!”

“再说,文官是国之根本,要是按陛下的意思严惩,天下士子都会寒心,以后谁还愿意寒窗苦读考功名?”

“咱们是文官的脊梁,得为士子们撑着!”

“就是!”旁边一个五品主事连忙附和,声音却有些发虚。

“陛下年轻气盛,怕是被刘瑾这些宦官蛊惑了,咱们作为老臣,该劝陛下守祖制,不能跟着他胡闹!”

“胡闹?”马文升气得猛地把茶杯顿在桌上,茶水溅到周显的补子上,洇出一片深色。

“贪官贪了三百万两,边军将士在雪地里穿单衣,百姓种一年地的税银全被他们贪去娶姨太,这时候你们跟我提‘祖制’?提‘士子心’?”

“你们是瞎了眼看不见百姓的苦,还是心黑了跟贪官一伙?”

周显被茶水溅了一身,却不肯退让,反而往前半步。

“马尚书,话不能这么说!”

“刘大夏是两朝老臣,就算贪了,也该看在他早年平流民的功劳上从轻发落!”

“要是真斩了,以后谁还敢为朝廷卖命?”

“早年有功就能抵现在的贪腐?”马文升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门外。

“城外那些请愿的老兵,哪个没立过功?有的断了胳膊,有的少了腿,他们咋没借着功劳贪腐?”

“你们就是拿着‘功劳’当幌子,护着自己的同党!”

可不管马文升怎么说,保守派文官就是不松口。

有的说“要为文官留体面”,有的说“怕引发官场动荡”,还有的悄悄说“改了条例,以后咱们的好日子就没了”。

声音虽小,却清晰地传到马文升耳朵里。

马文升看着他们顽固的样子,心里又急又无奈。

再这么耗下去,等陛下真的下旨硬来,吏部作为管官的衙门,肯定要被追责。

这些人却还在为自己的“派系利益”争来争去,根本不管大明的死活。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小吏的声音,带着几分急促。

“马尚书!”

“内阁杨次辅、王阁老来了,说是奉了李首辅的命,有要事跟您商议!”

马文升眼睛瞬间亮了,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道:“快请!”

“快把二位阁老请进来!”

他知道,杨一清和王恕是内阁的核心,他们来,肯定是带着内阁的定调来的。

有内阁牵头施压,说不定能把这些顽固分子敲醒。

保守派文官们却脸色骤变。

周显悄悄往后缩了半步,刚才还硬气的声音也低了下去。

他们最怕的就是内阁牵头,要是内阁都站在陛下那边,他们再反对,就是跟整个朝堂的主流对着干。

轻则丢官,重则被贴上“抗旨”的标签,没人敢担这个风险。

很快,杨一清和王恕走进值房,两人身上带着外面的寒气,杨一清还拢了拢棉袍。

看到值房里冷清清的炭盆,王恕皱了皱眉,随口道:“马尚书,怎么不添点炭?”

“冻着了可怎么议事?”

马文升连忙起身,亲自给两人搬椅子。

“二位阁老客气了,快坐!”

“正好这些同僚在讨论修订条例的事,你们来得正好,帮着说道说道,他们总认‘祖制’,劝不动啊!”

杨一清和王恕坐下后,没有立刻说话,而是慢悠悠地喝了口茶。

杨一清从袖里掏出一份折叠的纸,放在桌上,轻轻推到周显面前,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我们是奉李首辅之命来的,也不用绕弯子!”

“这份是内阁联署的奏疏抄件,李首辅、谢阁老、梁阁老都签了字,请求陛下修订《问刑条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像刀子似的刮过每个人的脸。

“内阁的意思很明确:修法是民心所向、军情所迫,谁要是非要顶着不办,就自己去跟陛下说,去跟宫门外请愿的百姓说。”

“另外,各衙门的奏疏都在草拟了,礼部、户部已经签了字,就差吏部了!”

“马尚书是老成持重之人,总不会让吏部拖整个朝堂的后腿吧?”

保守派文官们的头埋得更低了。

周显看着桌上的奏疏抄件,“内阁联署”四个字刺得他眼睛发疼。

他知道,内阁的态度就是朝堂的态度,要是再反对,就是自讨苦吃,说不定还会被安上“抗旨不遵”的罪名。

马文升看着众人耷拉下来的脑袋,心里终于松了口气。

有内阁这两位老臣压阵,这场僵局,总算要破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