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朝会怒贬迂腐臣,帝念流民埋新计(2 / 2)
“陛下……李首辅……臣冤枉啊……臣是为了大明的体面,是为了陛下好啊……”
“拖下去!”
李东阳懒得跟他纠缠,对着殿外的锦衣卫挥了挥手。
两个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立刻上前,像拎小鸡似的架起瘫软的张泰,拖着就往外走。
张泰的哭喊声越来越远,最后只剩下“朕冤枉”的回声在殿外飘荡。
百官吓得大气都不敢喘。
不少人偷偷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陛下是真的动真格了!
连先帝一手提拔的宠臣都敢说贬就贬,没半点情面可讲。
谁再敢摆烂混日子,下场只会比张泰更惨!
朱厚照看着张泰被拖走,脸色渐渐恢复平静。
对着李东阳道。
“户部侍郎的位置不能空着,你牵头,联合吏部马文升,三天内给朕推荐一个办实事的人上来,要能扛事、肯做事,别再找这种只会说空话、摆架子的废物。”
“臣遵旨!”
李东阳躬身应道,心里暗暗庆幸。
还好昨天和杨一清分头劝醒了大部分官员,不然今天被贬的,恐怕就不止张泰一个了。
大殿里安静了足足半柱香的时间。
没人再敢递“抵制报纸”的奏折。
连之前跃跃欲试的几个老顽固,都把头埋得更低了,生怕被陛下点到名。
朱厚照看着百官噤若寒蝉的样子,没再追究。
杀鸡儆猴的目的已经达到,再逼得太紧反而适得其反。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起来。
“好了,说正事。”
“最近北直隶、山西的流民虽有安置,但各地报上来的数字乱七八糟,有的说三千,有的说五千,还有的州县连具体人数都报不清楚,全是估摸着写的。”
他拿起案上的奏折,手指点着上面的数字,眉头拧成了疙瘩。
“流民是大明的百姓,不是账本上的数字,不是用来凑政绩的幌子!”
“朕要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人,是哪个州县逃出来的,家里还有没有父母妻儿,会不会种地,会不会木匠、铁匠的手艺,甚至有没有读过书。”
“只有摸清楚了这些,才能真正安置好他们,让他们有饭吃、有活干,不再流离失所,不再成为祸乱地方的隐患!”
百官心里一动。
陛下这是要动真格统计流民的底细啊!
这可比单纯的“放粮赈灾”更实在,也更难办,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得防着地方官瞒报漏报。
李东阳连忙上前半步,躬身道。
“陛下圣明!统计流民底细确实是当务之急,臣建议,由户部牵头,联合顺天府、北直隶各州县的官员,再让东厂、锦衣卫抽调人手协助核查,逐户登记,当面核对,确保数字准确,信息详实,绝不让地方官蒙混过关!”
“可以。”
朱厚照点头同意,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这件事就交给你和新的户部侍郎一起办,半个月内,朕要看到详细的流民统计表,姓名、籍贯、年龄、技能、家庭情况,一项都不能少,要是敢有半点虚假,朕唯你们是问!”
“另外,统计表做好后,立刻分发给各地官员,让他们根据流民的技能安排差事。”
朱厚照顿了顿,条理清晰地布置任务。
“会种地的,给他们分荒地,发种子、农具,收成前由官府供应口粮。”
“会木匠、铁匠、织布的,让他们进官办作坊做工,按手艺好坏给工钱,做得好的还能一家子搬进城里住。”
“实在没力气、没手艺的老人孩子,安排去修边墙、筑堤坝,管饭管饱,绝不允许白吃赈灾粮!”
这番话一说,百官都暗暗佩服。
陛下不仅要统计流民,还要“因材施教”地安置,这比单纯的“放粮养着”更能解决根本问题,既让流民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又能给朝廷添劳动力,一举两得!
不少之前还心存抵触的文官,此刻也悄悄松了口气。
跟着这样的陛下办事,虽累却踏实,总比天天混日子提心吊胆强。
“臣等遵旨!”
百官齐声应道,这次的声音比之前整齐多了,也真诚多了,连弯腰的弧度都比之前恭敬几分。
他们终于彻底明白,陛下不是在“针对文官”,而是在“解决问题”,是在逼着他们办实事,跟着陛下好好干,才是唯一的出路。
朱厚照看着百官的态度,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了,其他没别的事了,都下去吧,把该办的差事抓紧落实,别再让朕催着办,更别让朕在大明报上看到你们的‘事迹’!”
“臣等告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躬身行礼,依次退出奉天殿,走的时候,脚步比来时坚定了不少。
没人再交头接耳议论“报纸”,没人再唉声叹气抱怨“祖制”,心里都在盘算着怎么尽快落实流民统计的事,生怕落后一步被陛下问责。
奉天殿里只剩下朱厚照和张永。
朱厚照走到殿外的丹陛上,看着东方初升的太阳。
金色的阳光洒在他年轻的脸上。
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容。
裁掉一个张泰,既敲醒了百官,又能顺理成章推进流民统计,这步棋走得值。
“陛下,您这招敲山震虎真是高!”
张永凑过来,脸上堆着讨好的笑容,声音里满是敬畏。
“现在百官都不敢再摆烂了,刚才走出殿门的时候,我听见好几个官员都在商量,要立刻回衙门安排流民统计的事呢!”
“高什么?”
朱厚照摆了摆手,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是北直隶的方向,是无数流民聚集的地方。
“朕不是在玩手段,只是想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只要能办实事,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不管是老臣还是新人,朕都重用。”
“要是占着位置不干事,不管是谁,不管是先帝的宠臣还是三朝元老,朕都敢动!”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攥紧。
语气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坚定。
“等流民统计好了,安置妥当了,大明的根基才能真正稳下来,到时候再谈开海通商、整顿军制、收复河套,才更有底气,才不会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拖后腿!”
张永看着陛下的背影,看着阳光洒在他衮龙袍上的金光,心里越发敬畏。
这位才十五岁的少年天子,心里装着的从来不是朝堂上的勾心斗角,而是天下的百姓,是大明千百年的未来。
阳光渐渐升高,洒在奉天殿的琉璃瓦上,泛着耀眼的金光,像在预示着大明即将到来的新生。
而一场覆盖北直隶、山西的“流民统计与安置”行动,也在朱厚照的旨意下,悄然拉开了序幕,即将改变无数百姓的命运,也将为大明的崛起,打下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