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守仁上任遇冷遇,帝怒发文召阁老(2 / 2)
这样的人掌兵部,难怪边军缺衣少食,武器陈旧。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王守仁拍了拍小吏的肩膀,转身走回自己的案前。
既然没人配合,那就自己查!
他不信凭着自己的眼睛和笔,摸不清这兵部的烂根在哪里。
接下来的大半天,王守仁没再理会大堂里的闲言碎语,也没再去敲刘大夏的门。
他从库房里搬来近十年的旧档案,堆了满满一桌子。
从“边军编制册”到“武器采购账”,从“粮饷调度记录”到“武将考核卷”,但凡能找到的资料,他都一页一页仔细翻。
手指划过泛黄的纸页,遇到模糊的字迹就凑到窗边借光。
冻得发僵的手指搓了搓,又继续写笔记。
三本厚厚的宣纸笔记,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连页边空白处都画满了批注符号。
大堂里的文官见他“自讨苦吃”,嘲讽得更肆无忌惮了。
山羊胡主事故意把茶杯往桌上一顿,高声道。
“有些人啊,就是天生的丘八命,非要凑笔墨的热闹,真以为翻几本旧账,就能当兵部的家了?”
“就是,等会儿别把账册看反了,闹笑话就不好了!”
瘦脸文官跟着起哄,引得其他文官一阵哄笑。
王守仁像没听见一样,依旧专注地看着手里的“宣德年间武器改良图纸”。
上面的火器设计比现在库房里的先进十倍,却因为“耗费银两”被搁置了。
他捏紧图纸,指节泛白。
这些被浪费的心血,都是大明军防的底气啊!
而此时的坤宁宫暖阁里,张永正捧着东厂的密报,腰弯得像虾米,连大气都不敢喘。
炭盆里的火星噼啪作响,却烘不热暖阁里的低气压。
“陛下,王守仁昨天到兵部上任,那些文官压根不配合,不仅没人给他见礼,还拿‘丘八管笔墨’的话嘲讽他。”
“更过分的是刘大夏,闭门不出就算了,还把大同的粮饷急报压在门口雪地里,跟底下人说,不收回航海图就不办公……”
朱厚照正握着一份大同总兵的急报,听到这话,猛地把急报往案上一拍。
“咚”的一声巨响,砚台里的墨汁都震得溅了出来,在明黄色的龙纹桌布上晕开一团黑渍。
“好个刘大夏!好一个两朝老臣!”
他怒极反笑,声音里裹着冰碴子。
“朕念他年纪大,没追究他‘裁边军’的糊涂账,他倒蹬鼻子上脸,拿边军的性命要挟朕?”
“兵部是大明的兵部,不是他刘大夏的私产!他想摆烂就摆烂,想要挟就要挟?”
张永吓得趴在地上,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
“陛下息怒,息怒啊!”
朱厚照深吸三口气,才压下翻涌的怒火。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重重戳在“大同”的位置,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大同刚打退蒙古人,将士们身上的伤还没好,要是断了粮,蒙古人再趁机来犯,大同就守不住了!”
“刘大夏这是在拿大明的江山开玩笑!”
他转身对着张永,语气斩钉截铁。
“你现在就去办两件事,办不好,提头来见!”
“第一,立刻去大明报社,让编修们连夜写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兵部尚书闭门摆烂,大同边军忍饥受寒!如此庸官,何谈保国?’”
“把刘大夏关着门不批急报、文官们敷衍了事的事,用大白话写清楚,不用给他们留面子!明天一早必须印出来,贴遍京城的大街小巷,让百姓都看看,他们养的‘朝廷重臣’是什么德行!”
“第二,去内阁传朕的旨意,让李东阳立刻来暖阁见朕!”
朱厚照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兵部的烂摊子,不能再拖了,今天就得跟他好好议议,该收拾的人,一个都不能少!”
“奴婢遵旨!”
张永连滚带爬地起身,鞋都差点踩反,转身就往外跑。
他跟了陛下这么久,从没见过陛下发这么大的火。
刘大夏这次,是真的把陛下惹急了,怕是要彻底栽了!
暖阁里只剩下朱厚照一人,他走到案前,重新拿起那份大同急报。
指尖轻轻抚过“将士三日未饱食,仍坚守城头”的字句,心里又疼又怒。
他暗暗发誓,等处理完刘大夏,一定要让王守仁放开手脚整顿,把那些占着位置不干事的文官,全换成敢担事、能办事的人!
绝不能再让“摆烂”误国!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细碎的雪粒打在窗棂上,沙沙作响,像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伴奏。
朱厚照看着窗外的雪景,眼神越来越冷。
刘大夏,你最好祈祷大同没事,不然就算你是三朝元老,朕也定要你身败名裂,以儆效尤!
而兵部衙门的大堂里,天已经黑透了。
王守仁点起一盏油灯,昏黄的灯光映在他专注的脸上,睫毛投下淡淡的阴影。
他还在翻看着那份宣德年间的火器图纸,指尖在图纸上的火器结构处轻轻摩挲,眼里闪着光亮。
他不知道暖阁里的雷霆之怒,也不知道一场针对兵部的“大扫除”即将席卷而来。
他只知道,案上的每一本档案,都是整顿兵部的钥匙。
手里的每一笔记录,都是给陛下的交代。
哪怕前路全是阻力,他也要一步一步走下去,让大明的军队,重新竖起能护佑百姓的铁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