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纸溯流光·百年仇怨初现端倪一(2 / 2)
且购买记录需经经理批准才能查阅,流程繁琐。
林一判断此处管理严格,不易获取信息,暂且记下。
在第二家目标,一家位于四川路桥附近、主要服务外交人员和外资律师楼的“精益文具公司”,林一遇到了转机。
这家店的经理是一位精明的广东人,见林一谈吐不俗,需求明确,态度热情了不少。
在确认林一“诚意”十足后,经理压低声音透露:
“这种‘波特曼’锚纹纸,小店确实有少量存货,但价格不菲,一般都是熟客预订。
近半年来……买过的人屈指可数。除了几家银行和领事馆,私人购买嘛……”
他翻看了一下内部的流水账本,手指点着其中一项,
“……大概三四个月前,有位先生来买过一些,量不大,但要求挺高,只要最新批次的。”
林一精神一振,不动声色地问:“哦?是哪位先生?说不定是我们圈内的朋友。”
经理努力回忆着:“面生,以前没见过。年纪不大,三十上下?
穿着挺讲究,灰色的西装,料子很好,但款式有点老派。
人嘛……不怎么爱说话,脸色有点苍白,眼神……嗯,怎么说呢,有点冷,
看人的时候让人不太舒服。对,气质有点阴郁。”
“他有没有留下姓名或联系方式?”林一追问。
“没有。”经理摇头,
“他是付的现洋,没要发票。我问过他用途,
他只说是私人文件要用,不愿多谈。哦,对了,”经理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好像对纸张的‘年代感’特别在意,反复确认这是不是最新生产的,不要有任何存放的痕迹。”
“气质阴郁的年轻先生”、“讲究但老派的衣着”、
“关注纸张的新旧程度”、“现金支付不留痕”——
这些特征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谨慎、神秘且目的性极强的购买者形象。
这与伪造遗嘱者的心理画像高度吻合——他需要最“新”的纸,以避免在纸张年代上露出破绽。
林一谢过经理,没有再多问,以免引起怀疑。
他离开“精益文具公司”,心中已基本确定,遗嘱用纸的来源极大可能就在这里。
接下来,他需要核实其他几家可能的售卖点,以排除其他购买者,
并尽可能获取更多关于这位“阴郁先生”的线索。
整个上午,林一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幽灵,穿梭在上海滩的繁华与阴影之间。
他动用各种关系,旁敲侧击,最终确认,近期购买过此类特定“波特曼”锚纹证券纸的私人客户,确实寥寥无几,
而“精益文具公司”经理描述的那位“阴郁先生”,是其中最符合条件、也最可疑的一个。
然而,线索到此似乎又断了。
没有姓名,没有地址,只有一个模糊的外貌和气质描述,
在上海这座几百万人口的都市里,无异于大海捞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