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流60年代 > 第523章 断尾求生舆论的巧劲

第523章 断尾求生舆论的巧劲(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萧亚轩在董事会上的推断,如同在暗室里划亮了一根火柴,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一条可能的反击路径。正面抗衡资本是死路,但并不意味着要坐以待毙。在香港这片华洋杂处、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土地上,有些力量,并非完全由资本主导。

夜深人静,唐楼的书房里,灯光只照亮书桌一隅。萧亚轩、谢亦菲和廖奎三人再次聚首。桌上摊开的,正是那份经过萧亚轩团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关于“太平洋科技”异常补贴行为的分析报告。

“奎哥的判断是对的,时间在我们这边,但需要策略去争取时间。”萧亚轩指尖点着报告上关于资金流向的复杂图表,“硬碰硬不行,我们可以试试四两拨千斤。”

谢亦菲拿起报告,仔细翻阅着其中关于法律层面的分析,特别是援引的香港《防止贿赂条例》中可能涉及的商业贿赂条款,以及英国及香港关于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判例。她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这份报告,如果运用得当,确实可以成为一种武器。虽然不足以在法庭上给对方定罪,但足以在舆论和特定圈层里,掀起风浪。”

廖奎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如同定海神针。他对于商业和法律的细节不甚精通,但他懂得人心,懂得势的运用。“你们觉得可行,就去做。需要我这边配合什么?”

萧亚轩和谢亦菲对视一眼,默契已然达成。

“这件事,需要非常小心,不能留下任何把我们自己暴露出去的痕迹。”萧亚轩沉吟道,“递交的渠道必须可靠,而且要对英资势力有所忌惮,同时又愿意为本土工业发声。”

谢亦菲接过话头:“我来负责渠道。通过陈律师的关系网,可以找到一些可靠的中间人。目标可以锁定在几个方向:香港华人商会内部那些真正关心本土制造业发展的元老;立法局里几位以敢于批评港英政府经济政策、关注华人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的亲华议员;还有……”她顿了顿,“《华商日报》和《星岛晚报》那几位以笔锋犀利、对英资财团垄断市场早有微词着称的财经评论员。”

廖奎点了点头:“分寸你们把握。既要让他们感觉到压力,又不能逼得他们狗急跳墙。”

计划既定,行动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展开。谢亦菲动用了她作为律师积累下的人脉,几次看似寻常的下午茶或律师事务所的“咨询”后,几份没有任何标识、内容却足够震撼的匿名报告,通过绝对可靠的中间人,悄然送达了目标人物的案头。

报告内容翔实,逻辑清晰:它详细列举了“太平洋科技”在电子表、收音机等产品上,低于行业公认成本价的销售数据;分析了其母公司及关联基金在港股市场的异常资金流动,与其在香港市场的巨额补贴之间存在时间关联和规模匹配性;最后,报告隐晦而尖锐地提出了质疑——这是否构成了利用资本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其背后是否有某些英资势力,意图通过非市场手段,扼杀具有技术潜力的本土华资企业,维持其在关键领域的垄断地位?

这些信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层里激起了涟漪。

几天后,《华商日报》的财经版块,刊登了一篇署名“观潮人”的评论文章,标题颇为引人深思:《“公平竞争”的底色何在?》。文章没有直接点名“太平洋科技”,但通篇都在讨论近期香港电子市场上出现的“异常低价”现象,质疑这种依靠疑似外部资本输血的补贴行为,是否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长此以往,是否会扼杀本地企业的创新动力,导致香港工业最终沦为外资的附庸?

紧接着,《星岛晚报》也刊发了类似基调的文章,标题更加直接:《谁来守护香港工业的幼苗?》。文章呼吁港府工商部门应关注市场秩序,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为真正有志于技术研发的本土企业创造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在华人商会的内部聚会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也开始谈论起这个话题,语气中充满了对当前资本无序扩张的忧虑。立法局里,某位亲华议员在一次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议上,不点名地提到了“要警惕某些外资利用金融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要求工商部门加强监管。

这些声音,单独来看似乎力量有限,但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舆论压力。它没有像炸弹一样引爆,却像一股持续的暗流,侵蚀着“太平洋科技”及其背后势力行动的道义基础。

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地逼退“太平洋科技”,价格战依然在继续。但是,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

首先,港府工商部门的一位中级官员,以“例行调研”的名义,约谈了“太平洋科技”在港的负责人,询问了其市场定价策略和资金来源等问题。虽然只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询问,却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你们的行为,已经被注意到了。

其次,“太平洋科技”后续推出的几款促销产品,其补贴力度似乎有所收敛,不再像之前那样毫无底线。显然,在引发官方“关注”和舆论质疑后,他们也需要考虑行动带来的潜在政治和声誉风险,行事不再像之前那般肆无忌惮。

对于“振华电子”而言,这短暂的收敛,就是宝贵的喘息空间。

“他们放缓了半步,对我们就是迈出了一大步。”萧亚轩在管理层会议上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久违的轻松,“舆论的巧劲,我们算是用对了。这证明了,在香港,并非所有事都是资本说了算。”

谢亦菲也微微颔首:“法律和规则,有时候本身就是一种武器。我们这次没有走上法庭,却利用了规则所营造的舆论场,达到了部分战略目的。”

这次反击,规模不大,动静不小,效果显着。它未能改变双方力量对比的根本态势,却成功地在资本碾压的铁幕上,撬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这道缝隙里透出的光和空气,让“振华”得以稍微挺直嵴梁,继续在寒冬中坚守着那两个至关重要的“核心堡垒”。舆论的巧劲,如同高手过招中的卸力技巧,虽不能一击制胜,却足以化解部分致命的压力,为接下来的周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