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流60年代 > 第545章 香江哗然紧急应对全球涟漪

第545章 香江哗然紧急应对全球涟漪(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阿剑,‘暗影’能动用的人,立刻安排,以商务考察、个人旅游等各种名义,分批、不同渠道进入东京。首要任务,确保亚轩之外其他团队成员的人身安全,防止对方进一步构陷或制造‘意外’。其次,动用一切手段,搜集情报,重点是那个编号381的警官、耳后有疤的便衣,以及任何可能与栽赃行动相关的线索。注意绝对隐蔽,非万不得已,不得与对方发生冲突。”

“明白,奎哥!我亲自带队第一批过去!”陈剑眼中寒光一闪,毫不犹豫地领命,立刻转身出去安排。

廖奎深吸一口气,推开安全屋的门,走向书房。

书房里,谢亦菲坐在巨大的书桌后,面前摊满了厚重的法律典籍、国际商法案例汇编,以及打印出来的《日美罪犯引渡条约》(日本未与香港签订引渡条约,此条约或有参考价值)等相关文件。她秀眉紧蹙,指尖快速划过一行行复杂的法律条文,偶尔在旁边的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点。柔和的台灯光映在她脸上,映照出那份与柔美外表不符的坚韧与专注。

“情况很棘手,”听到廖奎的脚步声,谢亦菲抬起头,眼中带着血丝,但目光清澈而锐利,“日方利用了国内法的某些模糊地带和紧急搜查条款,程序上看似‘合法’,但限制律师会见、利用媒体审判,这些都存在严重瑕疵。我正在寻找他们在程序启动、证据固定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尤其是那份‘凭空出现’的文件,其提取、保管链条必定不完整。这是我们的一个突破口。”

廖奎走到她身边,大手按在她略显单薄的肩膀上,传递着无声的支持与力量。“辛苦你了,亦菲。法律层面,全靠你和大律师们了。”

与此同时,位于中环的隆泰证券办公室,以及北角振华电子总部的法务部,皆是灯火通明,彻夜不眠。

振华电子法务部会议室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分割出数个画面。居中主导的,是一位头发银白、面容矍铄、戴着金丝眼镜的英国御用大律师,马修·金斯利爵士。他以其在跨国知识产权诉讼和复杂商业纠纷中的强悍与智慧而闻名。此刻,他正通过加密视频会议,与香港的振华法务团队、以及他紧急调动驻东京的助手进行连线。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典型的、以商业打压为目的的法律滥用行为。”金斯利爵士的声音通过扬声器传出,带着牛津腔的冷静与权威,“我们的策略必须多线并行:第一,在东京,立即针对搜查令的合法性、证据提取程序的规范性提出最强烈的司法质疑,申请人身保护令,并要求立即安排不受监控的律师会见。第二,在香港和可能适用的国际司法管辖区,准备反诉‘坂田精工’诬告、损害商誉及滥用法律程序。第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舆论战。我们必须立刻、主动地向全球主要财经及科技媒体发布事实声明,揭露‘潜水艇专利’的背景和此次事件的荒谬性,不能任由对方操控叙事……”

会议室内,键盘敲击声、快速讨论声、文件翻动声响成一片。所有人都清楚,这不仅仅是一场法律战,更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保卫战。

香江与东京,两地联动,法律、情报、外交、舆论多条战线同时拉开。紧急应对的机器已经全力开动,每一个齿轮都在为营救萧亚轩、扞卫振华而疯狂运转。黑夜漫长,但反击的号角,已然吹响。

东京逮捕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引发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球,在国际媒体、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纽约,《华尔街日报》编辑部。

最新一期的商业版头条标题意味深长:《专利战争的阴暗面:香港新星折翼东京?》。报道详细梳理了振华电子与“坂田精工”近期的专利纠纷,以及萧亚轩在东京被逮捕的经过。文章虽然引述了双方说法,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坂田精工”利用“潜水艇专利”和可能存在的司法手段进行商业打压的隐忧,并指出此案凸显了全球高科技竞争中,知识产权规则被滥用的风险正在加剧。这篇报道迅速被全球多家财经媒体转载,引发了投资界对国际商业环境不确定性的关注。

伦敦,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新闻频道。

在一档聚焦亚洲经济的广播评论节目中,资深评论员戴维斯的语调严肃:“……东京发生的这起逮捕事件,远不止是一起简单的商业窃密指控。它很可能成为一块试金石,测试在亚洲经济崛起、技术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贸易公平性原则能否得到真正维护?当法律程序可能被用作商业战略的工具时,所有试图挑战现有格局的创新者,都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这番评论将事件的层面提升到了区域经济规则和商业伦理的高度。

杜塞尔多夫,“莱茵金属”总部。

电子部门的高级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巨大的投影屏上展示着与振华电子签署的oU文件副本,以及关于东京事件的新闻摘要。一份内部风险评估备忘录在几位高管间传阅,其中明确指出,与一家正陷入严重法律纠纷、且被指控“窃取商业机密”的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存在巨大的声誉风险和潜在的法律连带责任。建议“暂停一切技术交流,重新评估合作可行性”。

然而,在争议声中,首席执行官卡尔·施耐德博士敲了敲桌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先生们,”他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我理解诸位的担忧。但恐慌和过早切割并非明智之举。我们与振华合作,是基于对其技术实力的独立评估,尤其是其在极端环境可靠性上的突破性表现,这是我们需要的。目前,一切都还只是指控,法律程序刚刚开始。在法庭做出最终判决之前,我建议保持冷静,继续观察。单方面的指控不应成为我们放弃一个潜在强大技术伙伴的理由。我决定,合作项目暂不启动,但保持接触,等待法律结果。”他的力排众议,为陷入僵局的合作保留了一丝生机。

美国加州,硅谷。

在一些初创科技公司的咖啡厅和开放式办公室里,东京事件也成为了热议话题。与大型企业的谨慎不同,这里的氛围更多是警惕与愤慨。

“这简直是噩梦!”一家专注于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初创公司cEo对他的联合创始人说道,“‘坂田’的做法是在传递一个可怕信号:如果你威胁到我的地位,我可以用专利诉讼,甚至更糟的手段把你扼杀在摇篮里,哪怕指控是捏造的!”

另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总监在博客上撰文评论:“这不是保护创新,这是扼杀创新。大公司利用庞大的法律资源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对潜在的挑战者进行‘合法性’绞杀。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并支持建立更清晰、更公平的规则来保护真正的创新者。”

全球涟漪荡漾,各方反应不一。有媒体的审视与质疑,有合作方的谨慎与坚持,更有同行的警惕与声援。东京拘留所内的萧亚轩尚未恢复自由,但这场围绕着她和振华电子展开的风暴,已经将“坂田精工”及其所代表的竞争手段,置于全球舆论的聚光灯下,引发了一场关于商业伦理、知识产权边界与创新保护的深层思考。振华的危机,正在转化为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商业案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