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欧洲的橄榄枝(2 / 2)
谢亦菲深吸一口气,感受到肩头的责任,但更多的是被信任的坚定。她看了一眼身旁的萧亚轩,后者对她投以鼓励的眼神。
“我明白。”谢亦菲清晰回应,“我会尽快组建团队,做好充分准备。这第一步,我们必须走得稳。”
廖奎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海天一色的景象。“欧洲的橄榄枝已经递过来了,接不接,怎么接,考验的是我们的智慧和定力。回复他们,振华电子感谢KMM的邀请,将认真研究并尽快派出高级代表团赴曼海姆进行初步接触。”
他目光深远。日本市场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新的棋盘却又已经铺开。这一次,是在老牌的欧洲工业腹地。这封来自德国的信函,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注定将在振华电子的发展历程中,漾开新的涟漪。
一九七六年一月九日,周五。振华电子董事会后的第一次高层闭门会议,在北角总部那间悬挂着「诚信立业」条幅的会议室里举行。议题明确:如何回应德国KMM公司的邀请,以及,派谁去。
窗外天色有些阴沉,维多利亚港的海面泛着灰白的粼光,与室内略显凝重的气氛相呼应。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旁,坐着萧亚轩、谢亦菲、隆泰证券的陈经理、研发负责人张工,以及另外两位负责生产和市场的核心董事。
陈经理首先简要汇报了通过渠道对KMM进行的初步背景核查结果:“克虏伯-曼海姆机械制造公司,历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由曼海姆当地一个工业家族和部分前克虏伯系工程师合并而成。并非那个庞大的克虏伯联合体,但在其细分领域——高精度工业传动部件、特种合金应用以及自动化控制单元方面,享有很高声誉,是多家欧洲高端汽车品牌和精密仪器制造商的长期供应商。财务状况稳健,技术储备深厚,业内风评偏向严谨、保守,但并非固步自封。此次主动接触,在其历史上较为罕见。”
张工推了推厚厚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他们的主要研发方向确实和我们灵泉改良材料的某些特性,比如疲劳强度、特定环境下的稳定性,有结合点。如果他们真的在东京峰会上注意到了‘青龙’的深层参数,那他们的技术嗅觉相当敏锐。‘青禾’项目如果能引入他们在精密机械方面的经验,或许能突破目前的附着力瓶颈……当然,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手里!”他最后不忘强调,语气狂热又警惕。
市场董事则着眼于未来:“如果能打开德国乃至欧洲市场,尤其是通过KMM这样的合作伙伴,对我们品牌价值的提升是巨大的。欧洲客户对品质和技术的认可,具有全球性的标杆意义。”
利弊分析逐渐清晰。机会诱人,风险并存。
然后,话题不可避免地转向了最关键的问题——人选。
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所有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都落在了新任总经理谢亦菲身上。
萧亚轩端起面前的紫砂杯,轻轻呷了一口已然微凉的茶,率先打破了沉默。她的声音平稳,带着决策者的审慎:“北美市场的框架搭建正在关键阶段,我需要坐镇香港,协调与莱茵金属、汤姆逊的具体合作事宜,短期内无法离开。”她目光转向谢亦菲,眼神复杂了一瞬,有担忧,有关切,但更多的是基于理性的判断,“此次赴德,不同于一般的商务考察。涉及潜在的核心技术交流,法律条款的博弈会非常复杂,需要极度谨慎,并且要有足够的决断力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她顿了顿,语气转为肯定:“我认为,谢总(她用了正式的称呼)是合适的人选。她的法律专业背景,能确保我们在谈判桌上不吃亏,守住技术底线。作为公司新任总经理,由她带队,也足以显示我方对此次接触的重视。我相信谢总能把握好分寸。”
几位董事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谢亦菲的法律背景、她平日里展现出的沉稳细致的性格,以及在公司内部虽未明说但大家心照不宣的与幕后廖奎先生的关系,都让她成为这个敏感任务的最佳人选——既有足够的权威代表公司,又有强烈的动机保护公司最核心的利益,更能确保与香港总部的沟通顺畅无阻。
谢亦菲能感受到汇聚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有期待,有审视。她放在膝上的手微微收紧,随即又松开。她没有立刻表态,只是迎向萧亚轩的目光,轻轻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听到了这个提议,并会认真考虑。
会议在初步确定由谢亦菲作为主要考察人选后结束,具体行程和团队组成还需进一步细化。
当晚,湾仔唐楼,家庭起居室。
孩子们已经睡下。灵泉泡的茶香气氤氲,驱散了些许冬夜的寒凉。
“董事会的倾向,是让亦菲去德国。”萧亚轩揉了揉眉心,卸去“老年装”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清明,看向廖奎。
谢亦菲坐在一旁,安静地等待着。她知道,最终的决定权,以及最重要的支持,来自于眼前这个男人。
廖奎没有立刻对人选表态,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两位妻子,缓缓道:“欧洲的水,比日本要深得多。几百年的商业文明沉淀,那里的规则看似透明,实则盘根错节,背后牵扯的利益网络复杂程度远超亚洲。KMM这次主动递出橄榄枝,背后动机需要仔细甄别。”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语气冷静而深刻:“可能是真的看中了我们的技术潜力,寻求互补。也可能是一种试探,想摸清我们的底细。甚至不排除,有其他我们尚未察觉的势力,在背后推动。罗斯戴尔家族虽然暂时退却,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日本方面,吃了那么大亏,会不会借机在欧洲给我们设套?还有那个神秘的‘灰石’PMC,至今动机不明。”
他的每一句话,都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心湖,激起层层忧虑。
“所以,”廖奎总结道,“无论谁去,都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更是安全上的。团队人员要精干可靠,安保级别要提到最高。信息沟通渠道必须绝对安全畅通。同时,要设定清晰的底线,什么可以谈,什么不能碰,遇到何种情况必须立即终止接触,都要有明确的预案。”
他没有明确说支持还是反对谢亦菲去,但他强调的“万全准备”,无疑为这次潜在的欧洲之行定下了严峻的基调。这不是一次轻松的商务旅行,而是一场需要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博弈,甚至可能隐藏着未知的危险。
萧亚轩看向谢亦菲,眼中担忧更甚,但她知道廖奎的考量是正确的。
谢亦菲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体内那抹嫩绿色气感的流动,它们似乎也因为感受到主人的心绪而微微活跃。她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廖奎和萧亚轩:“我明白其中的风险。如果最终决定由我去,我会把奎哥提到的每一点都落实到位。法律条款我会逐字斟酌,技术底线我会死死守住,安保安排……也请奎哥和亚轩姐放心。”
她没有豪言壮语,但话语中的决心不容置疑。
廖奎看着她,深邃的眼眸中看不出喜怒,最终只是微微颔首:“人选之事,尚未最终定论。你们先按照这个方向,着手进行前期准备和预案。记住,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不急。”
夜渐深,家庭会议结束。欧洲之行的提议,如同一颗已经播下的种子,在1976年元月的寒夜里,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机,也牵动着这个家庭核心每一个人的心弦。最终的人选,仍需权衡;前方的道路,依旧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