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科隆实验室暗流与偶遇(1 / 2)
1976年2月5日,科隆。莱茵河畔这座以雄伟大教堂闻名的城市,此刻在赵伟和李明眼中,却只意味着那座矗立在工业区、外观朴实无华却代表着德国工业严谨标准的建筑——TüV Rhend莱茵技术监督协会的认证实验室。
技术团队一行人带着精心包装的“青龙”系列核心样品,踏入了实验室的大门。内部环境与外部截然不同,一片纯白与金属银灰的主色调,空气中有淡淡的机油和臭氧味道,偶尔从深处传来设备低沉的运行声。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白色或浅蓝色制服,表情严肃,步履匆匆,彼此间的交流简洁而高效,整个氛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和近乎苛刻的严谨。
“感觉像是进了手术室。”年轻的助理工程师小声滴咕了一句,被赵伟用眼神制止。
接待他们的是实验室的一位项目协调员,赫尔·费舍尔先生。他是一位身材瘦高、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鼻梁上架着金丝边眼镜的中年人。他的礼貌无可挑剔,但眼神中带着一种程序化的疏离和审视。
“欢迎来到TüV Rhend。”费舍尔先生的声音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请出示你们的申请文件、产品技术规格书,以及我们需要填写的所有表格。请注意,所有文件必须是德语或英语,并且符合我们规定的格式要求。”
李明立刻将准备好的厚厚一沓文件递上。费舍尔先生接过,戴上眼镜,开始逐页仔细翻阅,手指偶尔在某个条款或数据上停顿,提出询问:
“这里,绝缘耐压测试等级,你们标注的是依据IEC -2-6标准,但具体测试波形和持续时间需要明确标注在附件三的表格里,而不是引用总标准。”
“电磁兼容性测试,你们只勾选了辐射骚扰,对于‘青龙’这类高频元件,建议同时进行传导骚扰测试,当然,这需要额外费用和时间。”
“还有,关于元器件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计算模型和基础数据,你们提供的这份报告来源是?”
他的问题精准而专业,带着德国人特有的对细节的执着。偶尔,当他看到文件上“MadeHong Kong”的字样时,眉头会几不可查地微微蹙起,虽然没有任何言语上的贬低,但那瞬间的微表情和略微加重的审视目光,已然透露出一种对来自远东地区技术产品的、根深蒂固的审慎甚至隐含的偏见。
“费舍尔先生,”赵伟用带着口音但尽量清晰的英语解释,“关于MTBF数据,是基于我们内部严格的加速寿命测试和可靠性模型推算,相关测试方法和原始数据在附录D中有详细说明……”
沟通是艰难的。不仅仅是语言障碍,更是思维方式和标准认知上的差异。德国人信奉白纸黑字的规则和预先定义的一切,而赵伟他们有时需要解释一些基于灵泉优化材料带来的、现有标准未必能完全覆盖的特殊性能表现,这往往需要更多的口舌和更详实的辅助证据。
在一个关于材料高温耐受性的参数讨论中,费舍尔甚至直接表示:“这个数值超出了我们通常对这类基础材料的认知范围,我们需要你们提供更原始的材料成分分析报告和第三方复核数据,否则我们需要增加额外的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测试来验证,这同样意味着额外的费用和时间。”
团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每一分钟的沟通,每一个细节的确认,都像是在坚硬的德国规范上一点点凿刻。但他们没有退缩,李明逐条核对法律和标准条款,确保己方权益;赵伟和技术员则调动全部知识,耐心解释技术细节,必要时甚至当场进行小范围的原理演示。
经过几乎一整天漫长而煎熬的沟通、修改、再提交,当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下,费舍尔先生终于在所有文件上盖上了接收章,并将一个带有唯一编号的标签贴在了装有“青龙”样品的特制容器上。
“好了,手续完成。样品我们会录入库房,排队等待测试。具体测试时间会另行通知。请注意保持通讯畅通。”费舍尔先生公事公办地说道,脸上依旧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
走出实验室大楼,科隆寒冷的夜风扑面而来,赵伟和李明等人却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刚打完一场硬仗,背后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总算……送进去了。”赵伟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这才是第一步。”李明看着身后那栋在夜色中依然灯火通明的建筑,语气凝重,“真正的考验,是里面的测试机器。希望‘青龙’能顶住。”
他们知道,样品进入实验室,只是拿到了参赛资格。接下来,将是冰冷机器和严苛标准对“青龙”技术的无情检验。而他们,只能在科隆寒冷的冬日里,焦虑而期盼地等待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