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寒潮中的等待GS认证的试炼(1 / 2)
1976年2月10日至13日,一股强劲的寒潮席卷西欧,科隆和斯图加特等地被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下。气温骤降,凛冽的寒风卷着雪粒,让整个德国的节奏似乎都慢了下来。
在科隆,赵伟和李明小组的等待变得格外煎熬。TüV实验室并未因天气而停摆,但排队等待测试的客户队伍依旧漫长。他们每天都会打电话询问进度,得到的回复永远是公式化的“请耐心等待,会按顺序通知”。窗外是银装素裹的城市,实验室内是冰冷严谨的机器和流程,时间的流逝仿佛都变得粘稠而缓慢。他们只能反复检查备份的技术资料,模拟实验室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在焦虑和期盼中度过每一天。
斯图加特这边,谢亦菲的备选方案接触也因这场大雪而受到影响。原定的几家潜在合作方会面被迫推迟或改为电话沟通,效果大打折扣。她站在酒店房间的窗前,望着外面漫天飞舞的雪花,街道上行人和车辆稀少,一种身处异国他乡的孤寂感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这种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她拿起酒店的电话,拨通了香港的号码。这个时代,越洋电话音质不算清晰,还带着些许杂音,但当听筒里传来廖奎沉稳的声音,以及旁边萧亚轩和孩子们抢着说话的背景音时,谢亦菲的眼眶瞬间就湿润了。
“奎哥,亚轩姐……”
“菲菲!那边怎么样?冷不冷?听说欧洲在下大雪!”萧亚轩关切的声音率先传来。
“妈咪!小妈咪!”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也清晰可闻。
谢亦菲深吸一口气,压下鼻尖的酸意,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愉快:“我很好,这边是下了很大的雪,很漂亮。你们呢?吃了什么?霆锋、柏芝、韶涵,有没有调皮?”
她简单汇报了这边的情况,隐去了被监视的不快,只强调科隆实验室在排队,斯图加特的接触在稳步推进,一切都按计划在进行。
轮到廖奎说话时,他的声音透过遥远的线路,依旧带着令人心安的力量:“亦菲,辛苦了。天气恶劣,凡事以稳妥为主,不必急于求成。实验室排队是常态,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让团队更深入地研究德国乃至欧洲的技术标准和市场细节。安全第一,尤其是人身安全,要时刻保持警惕。”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稳:“记住,我们有的是时间。稳住心神,你在前方做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后续铺路。家里一切都好,勿念。”
这通不算长的越洋电话,像一道暖流,驱散了谢亦菲周身的寒意和心头的孤寂。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坚实的堡垒,有无条件的支持。
挂断电话后,她再次看向窗外的雪景,目光已然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坚定。寒潮终将过去,等待也必有尽头。她现在要做的,就是如同廖奎所说,稳住心神,利用这段看似停滞的时间,更扎实地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关键节点。她拿出笔记本,开始重新梳理接下来需要接触的目标和策略。等待,是为了更好的出击。
科隆,TüV Rhend实验室。
经过近十天的焦灼等待,赵伟和李明终于接到了通知——“青龙”系列核心元件,被团队内部称为“青龙芯”的样品,将于今天上午进行GS认证中最为严酷的环境适应性测试之一:-40℃至85℃温度循环测试。
这是一项对元器件材料基底、内部结构、焊接工艺及电气性能的极限考验。设备将在数小时内,模拟从极寒到酷热的极端温度交替变化,检验其在剧烈热胀冷缩下能否保持性能稳定,不发生物理损伤或参数漂移。
测试在一间特殊的隔离实验室进行。赵伟和李明被允许在观察室外,透过厚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观看过程。室内,一台结构复杂的温箱设备已经启动,发出低沉的嗡鸣。一位表情刻板、穿着白色实验服的德国工程师,正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接线和传感器,随后将封装好的“青龙芯”样品小心地置入测试腔体内。
观察室内气氛凝重,落针可闻。赵伟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李明则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紧抿着嘴唇。他们身后年轻的助理工程师,更是连呼吸都放轻了。
“测试开始。”透过内部通讯器,传来工程师毫无感情的声音。
设备指示灯闪烁,温度曲线在记录仪上开始绘制。初始温度是常温,随后开始迅速下降。观察窗玻璃上甚至隐约凝结起一丝白霜。
-10℃…-20℃…-30℃…-40℃!
代表低温的蓝色指示灯稳定亮起。测试腔体内的温度稳定在零下四十度,这是一个足以让许多普通电子元件性能劣化甚至失效的严酷环境。工程师紧盯着监控屏幕上“青龙芯”的实时参数反馈。
赵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低温环境下,材料会变脆,连接点可能因收缩而断裂。他死死盯着参数屏幕,看到代表性能稳定性的那条曲线,虽有微小波动,但始终牢牢保持在绿色安全区内。
维持一段时间后,温度开始反向飙升。
-20℃… 0℃… 25℃… 50℃… 70℃…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