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新的邀请三线并进(1 / 2)
1976年2月18日,斯图加特。
前一天晚上,当谢亦菲从匆匆赶回的赵伟手中接过那份带着TüV Rhend标志的正式报告时,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放松。报告上那些冰冷而精确的数据,尤其是“优于标准要求65%以上”和“稳定性超越部分欧洲同类产品”的结论,在灯下散发着令人心安的权威光芒。
“辛苦了!你们立了大功!”谢亦菲难掩激动,对赵伟和李明团队给予了高度肯定。她立刻意识到,这份报告的价值远超其本身,是打破目前僵局最强有力的武器。
18日上午,谢亦菲立刻行动起来。她通过极为谨慎的特殊渠道——并非普通的邮寄,而是借助向太提供的可信赖的中间人——将这份报告的副本,以及一份措辞严谨、不卑不亢的说明函,分别送达至汉诺威KMM公司的施密特博士,以及KMM内部几位已知的、倾向于技术合作的高管手中。她没有附加任何催促或要求,只是客观地呈现事实,让数据本身去发声。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个好消息也从慕尼黑传来。通过侨领关系接触的那家名为“巴伐利亚汽车电子系统”(B.A.E.S.)的中型技术公司,在初步了解了“青龙芯”的性能参数,尤其是得知其通过了TüV严苛的温度循环测试后,表现出了远超预期的浓厚兴趣。B.A.E.S.专注于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对元器件的环境适应性和长期可靠性要求极高,而“青龙芯”的测试报告恰好完美地命中了他们的需求点。他们主动向谢亦菲发出了正式邀请,希望振华团队能前往慕尼黑进行更深入的技术交流和实地考察。
B.A.E.S.虽然在规模上不及KMM,但其在细分领域的专业性和与罗斯戴尔关联不大的背景,使其成为一个极具价值的备选合作方。这无疑给谢亦菲增添了重要的谈判筹码和回旋余地。
双喜临门,形势在一天之内发生了惊人的逆转。
下午,谢亦菲下榻酒店房间的电话响了起来。来电的正是KMM的施密特博士。他的语气与之前几次通话时的谨慎和疏离截然不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和热情。
“谢女士!报告我们已经收到了!”施密特博士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我必须说,TüV的数据非常……令人振奋!这完全印证了我们最初的技术判断!”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正式而积极:“基于这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三方评估报告,公司内部进行了重新讨论。情况……可能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变化。我们认为,之前暂停的对话,有必要重新启动,并且应该进行更深入、更实质性的技术探讨。不知谢女士和您的团队,是否方便近期再次来访汉诺威?”
从“无法推进”到“重新讨论”,从“暂停”到“深入探讨”,施密特博士措辞的转变,清晰地表明了TüV报告在KMM内部起到的催化作用。技术派的力量显然借此机会占据了上风。
谢亦菲握着话筒,脸上露出了抵达欧洲后第一个真正舒展的笑容。她保持着冷静,回应道:“非常感谢您和KMM的重新考量,施密特博士。我们也很期待能与贵公司进行更深入的技术交流。具体时间,我们可以让助理尽快协调安排。”
挂断电话,谢亦菲走到窗边,望着斯图加特的城市景象。手中的TüV报告沉甸甸的,它不仅是一份认证,更是尊严和机会的象征。罗斯戴尔设置的重重障碍,在硬核的数据面前,已然出现了裂痕。
前路依然挑战重重,但主动权,经过艰苦的努力和耐心的等待,正一点点地回到她的手中。转机,已然出现。新的舞台,即将拉开帷幕。
傍晚。科隆,莱茵河畔。
寒潮余威尚在,河面上漂浮着些许未融的浮冰,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着碎金般的光点。厚重的科隆大教堂如同黑色的巨人,沉默地矗立在河对岸,尖顶直刺灰蓝色的苍穹。
谢亦菲独自一人,裹紧了大衣,站在堤岸旁。冰冷的河风拂过她的面颊,吹散了连日的疲惫,也让思绪变得格外清晰。
她望着脚下沉静而有力地流向远方的莱茵河水,脑海中如同电影胶片般回放着自抵达欧洲后的一幕幕:
法兰克福机场的辗转与那份来自义乌商贩的草根韧性;汉堡机场突如其来的罢工与在暴风雪中驱车数百公里的决断;汉诺威初闻KMM违约时的沉重与咖啡馆里与施密特博士那场暗藏机锋的会面;科隆实验室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德国工程师与那漫长而焦灼的等待;还有那在斯图加特隐约感受到的、如影随形的监视目光……
这一切的艰难、挫折、偏见与压力,最终,都在TüV实验室那份冰冷而权威的报告面前,被硬生生地撕开了一道口子。
她意识到,在欧洲这片拥有古老商业文明和成熟工业体系的土地上,仅仅依靠商业谈判技巧、人脉关系,甚至是超前的战略眼光,都远远不够。这里的规则冰冷而坚硬,信奉的是白纸黑字的标准和无可辩驳的数据。唯有极致的技术实力,配合以永不退缩的坚韧意志,才是真正能够敲开大门、赢得尊重的通行证。
罗斯戴尔家族的阴影依旧笼罩,他们绝不会轻易放弃打压。前路注定还有更多的博弈、试探甚至明枪暗箭。
但是,道路已经开辟。KMM重新敞开了对话的大门,慕尼黑的B.A.E.S.也伸出了橄榄枝。这证明,振华电子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以技术立身,以品质说话。
莱茵河见证了欧洲数个世纪的兴衰与变迁,其名本身就带有“考验”的意味。谢亦菲觉得,这次欧洲之行,于她,于振华,无疑就是一场严酷的“莱茵河试炼”。而今天,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成功地渡过了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险滩。
她微微昂起头,任由寒风吹动发丝,目光变得更加坚定、深邃。
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无论是与KMM重启的、必将更加复杂的谈判,还是与B.A.E.S.等新伙伴的接触,都将是这场试炼的延续。她需要带领她的团队,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走得更稳,更远。
河水奔流不息,如同时代前进的脚步,也从不为任何人停留。要么在考验中沉沦,要么在试炼中淬炼成钢。
谢亦菲转过身,将莱茵河与宏伟的教堂轮廓留在身后,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停靠在路边的轿车。
莱茵河的试炼,远未结束。而她和她的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下一阶段的挑战。
香港,1976年2月20日。
隆泰证券的顶层会议室内,厚重的丝绒窗帘半开着,过滤掉部分刺眼的阳光,却将维多利亚港的繁忙景象框成了一幅生动的背景画。萧亚轩坐在主位,她已经恢复了平日里的商界精英装扮,精致的妆容掩盖了连日奔波的细微疲惫,眼神锐利而专注。
长条会议桌的另一端,隆泰证券的陈经理正站在一块巨大的白色幕布前,手持一根金属教鞭,指点着上面悬挂的一幅详细的手绘美国东海岸地图。地图上,从波士顿到迈阿密,几个主要的港口城市和工业中心被红圈醒目地标注出来,无数细密的线条将这些节点与内陆地区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