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生根发芽与妥协的艺术(1 / 2)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二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森尼维尔市。
振华电子(北美)有限公司那间尚显空旷的办公室里,终于迎来了一丝人气。简单的公司标识刚刚挂上外墙,室内还残留着新刷墙壁和地毯的味道。萧亚轩坐在临时充当面试间的会议室里,面对着前来应聘的首批候选人。
第一位是名叫李志维的年轻华人,刚刚从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获得硕士学位,戴着黑框眼镜,眼神中带着理工科学生的专注和对技术的热情。他的简历上不仅有扎实的理论成绩,还参与过几个关于信号处理和低功耗电路设计的校园项目。
“李志维先生,为什么选择我们这样一家刚刚进入北美的香港公司?”萧亚轩用英语问道,同时观察着他的反应。
李志维推了推眼镜,语气认真:“萧女士,我研究过‘青龙’芯片公开的技术参数,尤其是其在特定频率下的稳定性和低噪声表现,这在我研究的音频处理领域是非常关键的指标。我认为这背后一定有独特的技术思路。相比于进入一家成熟的大公司按部就班,我更希望能参与和见证一项有潜力技术的成长和推广。而且,”他顿了顿,露出一丝笑容,“能在硅谷为一家华人背景的科技公司工作,感觉也很特别。”
萧亚轩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技术宅的纯粹以及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这正是初创团队需要的。
第二位面试者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白人男性,迈克尔·罗斯。他有着丰富的电子元器件销售经验,此前在一家中等规模的代理商工作,主要负责西海岸的高科技企业客户。他穿着标准的销售西装,但言谈举止间透着一种美式的直接和务实。
“罗斯先生,您如何看待‘青龙’系列在北美市场的机会和挑战?”萧亚轩换了个角度提问。
迈克尔身体前倾,语速很快:“机会在于性能。我接触过的很多工程师会对你们的数据感兴趣,尤其是在高端和专业领域,他们愿意为性能溢价。挑战在于品牌和信任。‘香港制造’需要时间来证明其可靠性,而且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德州仪器、国家半导体这些巨头不是好对付的。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定位:不是去和他们在所有领域血拼价格,而是找准他们忽视或者做得不够好的细分市场,比如超高保真音频、精密仪器、或者某些特殊的工业应用,用极致的性能打开缺口。我会从我最熟悉的工程师圈子开始,用样品和测试数据说话。”
他的分析切中要害,展现了老练的市场洞察力和渠道能力。
经过综合评估,萧亚轩当场向李志维和迈克尔·罗斯发出了录用通知。一位是充满潜力的技术骨干,一位是经验丰富的市场开拓者,这个初步的核心团队架构,让她对北美业务的启动有了更多的信心。
同一天下午,萧亚轩还受邀参加了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举办的一个小型技术研讨会,主题是“微处理器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坐在充满学术气息的报告厅里,听着教授和研究人员们热烈讨论着英特尔4004、8008这些初代微处理器的潜力,以及它们如何可能改变从计算器到工业控制的各种领域,萧亚轩感受到了一种与香港、欧洲截然不同的氛围。
这里没有那么厚重的历史包袱和森严的技术壁垒,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盲目的乐观、对技术改变世界的坚定信仰,以及一种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车库精神”。空气中弥漫着创新的荷尔蒙,仿佛任何一个奇思妙想都可能在这里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这种蓬勃的活力让她深感震撼,也让她更加明确了振华在北美的发展路径——必须更加敏捷,更加贴近技术前沿,更加善于利用这片土壤独特的创新生态。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三日,香港,湾仔唐楼。
夜色深沉,廖奎的意识再次沉入“桃源仙境”。空间内静谧如常,灵泉泊泊,铜脉蕨缠绕成的中国地图轮廓在意识感知中愈发清晰,仿佛在无声地催促。回归在即,他需要准备的,不仅仅是那台暗度陈仓的光刻机,更是足以叩开内地技术之门的“知识钥匙”和“思想蓝图”。
他的“目光”投向空间内存放那些来自未来的技术资料的区域。那些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材料科学、精密制造的知识,如同璀璨的星河,浩瀚而超前。但直接将这些超越时代数十年的东西原样搬出去,无异于天方夜谭,不仅无法被理解接受,更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危险。
他需要做一次精心的“翻译”和“降级”。
他的意识如同最精密的过滤器,开始梳理那些知识。他将关于“晶圆制备纯度控制与缺陷分析”的未来理论,转化为基于七十年代现有检测手段和工艺认知的“硅材料纯度提升与晶体缺陷控制技术路径推演”;将“集成电路光刻工艺分辨率增强技术”的核心思想,降维成“基于现有接触式光刻机的套刻精度提升与图形保真度优化方案探讨”;将“化学机械抛光(CMP)平坦化原理”简化为“晶片表面超精密研磨与抛光工艺参数优化初探”……
他小心翼翼地剥离那些过于超前的术语和具体实现细节,保留其底层的科学原理和前瞻性的技术方向,用七十年代学术界和工业界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逻辑和数学工具进行重新表述和论证。最终,在他的意识操控下,几份厚厚的、充斥着图表、公式和严谨推演过程的“前沿技术推演报告”在空间中凝聚成形。它们看起来就像是某位极具远见和深厚功底的专家,基于国际最新公开成果和自身深厚学养,对未来五到十年技术发展做出的、极具价值的预测和规划。这些,将是他带给老周和内地同行们的第一份“见面礼”。
完成知识的准备后,他的意识再次落到那本静静悬浮的《鞍钢宪法》小册子上。这本薄薄的、纸张泛黄的文件,代表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和一种独特的管理思想。他仔细“阅读”着其中“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等核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