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流60年代 > 第583章 归途前夜新的起点

第583章 归途前夜新的起点(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霆锋,柏芝,韶涵,”他看着孩子们,语气温和却郑重,“爸爸过几天,要出一趟远门。”

“去哪里呀?是和菲菲阿姨一样去坐大船吗?”廖柏芝立刻问道。

廖奎摇了摇头,目光似乎穿越了墙壁,望向遥远的北方:“不是坐船去欧洲。爸爸是回去看看,看看我们祖辈生活的地方。”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都乖巧地点了点头。廖霆锋甚至挺了挺小胸脯:“爸爸放心去,我会照顾好妹妹和妈咪的!”

晚餐在一种略显不同往日的安静氛围中进行。廖奎看着孩子们天真却已初显聪慧的面容,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对前路未知的审慎,有对家国情怀的涌动,更有对眼前这份温暖安宁的深深眷恋。

但这趟远行,势在必行。它不仅关乎商业的下一片蓝海,更关乎血脉的根源,以及那份在系统空间内,与铜脉蕨缠绕成的中国地图产生共鸣的、无法言喻的宿命感。

归途前夜,香港依旧灯火璀璨,而一颗承载着复杂使命的心,已准备好北上。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八日,清晨。香港九龙火车站笼罩在薄雾之中,站台上人流不算密集,却自有一种南来北往的喧嚣。廖奎穿着一身深灰色的、款式普通的中山装,脚下是一双半旧的皮鞋,整个人看起来像一位寻常的技术干部或学者,与他在香港商界叱吒风云的形象相去甚远。他手中只提着一个轻便的棕色皮革行李箱,样式古朴,毫不起眼。

向太安排的几名核心安保人员,同样穿着便服,分散在周围,看似随意,实则警惕地观察着四周。没有欢送,没有告别仪式,一切都在低调与静谧中进行。

他登上那趟通往广州的直通列车,找到了自己的软卧包厢。将行李箱放在行李架上,那里面只有几本封面普通的《无线电技术》、《国外金属处理》杂志和一些写满了商业笔记与看似技术演算草稿的笔记本,足以应对一般的检查。

然而,在他意识深处的那片“桃源仙境”中,却携带着此行真正的重量:

·那几份经过精心“转译”和“降级”,以七十年代技术语言写就的前沿技术推演报告,涵盖了集成电路、精密材料等多个关键方向。

·一份关于“青禾”生物制程项目当前附着力稳定性瓶颈的深入分析与可能突破方向的设想,这是他准备与内地科研人员探讨的“未来课题”。

·那枚老周带来的、来自西北靶场,带有一道细微愈合痕迹的钛合金部件,这是信任的凭证,也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的缩影。

·以及,一小瓶用特制玉瓶盛放的、以备不时之需的高浓度灵泉精华。

列车缓缓启动,汽笛长鸣,打破了站台的宁静。廖奎坐在窗边,望着窗外逐渐加速后退的香港街景——摩天楼、狭窄的街巷、繁华的商业区……这些熟悉的景象渐渐模糊、远去。

列车向北行驶,窗外的景色开始变化。高楼大厦逐渐被低矮的厂房和农田取代,南国繁茂的绿色变得更加深沉和广阔。空气中似乎也少了几分海洋的湿润,多了些泥土的气息。

他的心中,出乎意料地,没有志忑不安,也没有即将踏入未知领域的兴奋躁动,反而充盈着一种奇异的平静。这种感觉,与他当年从内地南下香港时的迷茫与挣扎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漂泊已久的船只,终于找到了归航的灯塔。一种“回家”的笃定感,油然而生。

同时,一股沉甸甸的使命感也在他胸中升腾。他知道,跨过那道即将抵达的罗湖桥,他将进入一个与香港的资本丛林、欧洲的技术堡垒、北美的创新热土都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有厚重的历史,有殷切的期望,有复杂的规则,也有无穷的潜力。那是一片更广阔、也更需要智慧、耐心和担当去耕耘的天地。

新的起点,已在脚下。征程,迈向更深远的腹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