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边关晨雾(1 / 2)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八日,清晨。
列车在晨曦微露中降低了速度,广播里传来列车员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报站,提醒旅客深圳罗湖站即将到达,需要办理过境手续的旅客请做好准备。
廖奎,或者说此刻证件上名为“廖月生”的男人,从软卧铺位上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深灰色、略显陈旧的中山装。布料粗糙的触感提醒着他,即将踏入一个与香港截然不同的世界。他提起那个轻便的棕色皮革行李箱,里面装着几本《无线电技术》杂志和写满“技术笔记”的笔记本,朴素得如同这个时代内地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或基层干部。
车厢连接处传来嘈杂的人声和行李拖动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汗水、烟草和廉价肥皂的气味。他随着人流走下火车,双脚踩在坚实的水泥月台上。薄雾如同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罗湖桥区域,南国清晨的湿气沾湿了衣角,带着一丝凉意。
视线所及,景象对比鲜明。身后,是尚未完全苏醒但已显露出资本主义繁华雏形的香港新界边缘,依稀可见零星的较高楼宇;而前方,跨过那道并不宽阔但意义非凡的罗湖桥,则是内地深圳的一片低矮、朴素的建筑和开阔的田野,绿意在薄雾中显得沉静而富有生机。一种无形的界线,不仅划分了地理,也划分了制度、生活方式和时代脉搏。
他深吸一口气,混杂着泥土芬芳和隐约煤烟味的空气涌入肺腑,一种奇异的熟悉感与陌生感交织在一起。他定了定神,随着指示牌和人群,走向那座象征着连接与分隔的桥梁——罗湖桥。
边境检查站设在桥头,穿着绿色军装或深蓝色制服的检查人员神色严肃,一丝不苟地查验着每一个过境者的证件和行李。队伍缓慢前行,气氛肃穆,只有偶尔的询问声、盖章声和行李开合声打破寂静。
轮到廖奎了。他将印有“廖月生”名字和“爱国港商技术考察”事由的证件,连同车票一起递进窗口。窗口后的年轻检查员仔细核对着照片和他本人,目光锐利。
“廖月生同志,请打开您的行李箱。”检查员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说道。
“好的。”廖奎平静地打开行李箱,露出里面的书籍和笔记本。
检查员伸手翻动了几下,拿起一本《无线电技术》随意翻了翻,又拿起一本写满了复杂电路图和数学演算的笔记本。他的手指在那些公式和符号上停留了片刻,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辨认这些超出他日常认知范围的内容。
“这些是什么?”他指着笔记本上的一段关于“硅晶格缺陷与载流子迁移率关联模型”的推演问道,语气带着审视。
“是一些技术学习的笔记和演算,”廖奎语气平和,带着适当的谦逊,“我是做电子技术方面工作的,这次回来,也是想和国内的同行交流学习。”
检查员没说话,又拿起另一本笔记本,这次上面画着一些机械结构草图,旁边标注着英文术语和中文注释。他看得比之前更久,甚至还叫来了旁边一位年纪稍长、像是负责人的同事低声交流了几句。
“这些英文是什么意思?”年长的负责人问道,目光如炬。
“是一些专业术语的缩写,比如‘ECU’是发动机控制单元,‘PCB’是电路板。”廖奎耐心解释,态度不卑不亢,“香港那边接触国外的技术资料比较多,习惯性会标注一下。”
两位检查员交换了一个眼神。这种携带大量“技术书籍”和布满外文、复杂演算笔记的“港商”,显然有些特殊。气氛一时间显得有些微妙和凝滞,超出了对普通旅客的常规检查范畴。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悄无声息地靠近了检查窗口外侧。那人同样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没有领章帽徽,身形挺拔,脸上刻着风霜的痕迹,看上去约莫四十多岁,眼神沉稳而锐利,正是代号“木匠”的高飞。
他没有看廖奎,而是对着窗口内的检查员,用带着北方口音的、低沉而清晰的声音说了句:“同志,辛苦了。这位廖月生同志是预约好的技术交流人员,手续齐全。”
同时,他的右手看似随意地搭在窗台上,手指极快地、不易察觉地做出了一个连续屈伸的特定手势——拇指内扣,食指与中指并拢轻点两下,小指微翘。
年长的负责人目光扫过高飞的脸,又落在他那只手上,眼神微微一动。他显然认出了这个手势,或者认出了高飞这个人。他沉吟了一下,对着年轻的检查员微微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