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流60年代 > 第587章 巴黎暗影与京城夜话

第587章 巴黎暗影与京城夜话(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廖先生,今晚安排了你和部里的一位同志见个面。”老周口中的“部里”,廖奎心知肚明,大概率是主管核工业、尖端国防科技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是非正式的,地点就在隔壁院,李主任时间不多,你把握好。”

廖奎点头,整理了一下同样朴素的中山装,随着老周穿过连接两个院落的月亮门。隔壁院的陈设更为简单,会客室里只有几张藤椅和一张方桌,桌上放着白瓷茶杯和热水瓶。

等待片刻,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穿着藏蓝色中山装,年纪约莫五十上下,气质沉稳内敛的中年男子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了进来。老周立刻起身,恭敬地称呼了一声:“李主任。”

李主任微微颔首,目光便落在了廖奎身上。那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久居上位、洞悉世情的穿透力,远比广州的王处长和上海的吴教授更具压迫感。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示意几人落座。

“廖月生同志,你的情况,老周同志大致汇报过。”李主任开门见山,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你在香港搞的‘青龙’技术,听说性能不错,能跟莱茵金属、汤姆逊这样的公司合作,说明有过人之处。”

他话锋一转,问题直指核心:“但我关心的是,这项技术的稳定性到底如何?能不能经受得住长期、复杂环境下的考验?它的技术扩展性怎么样?除了音频、汽车电子,还能不能应用到更关键的领域?还有,你坦诚地说,和国际上最顶尖的水平相比,比如美国的TI,日本的NEC,我们……差距有多大?”

气氛比广州和上海时更为严肃,空气仿佛都凝滞了几分。这里不谈虚的,只问实质;不看口号,只看能力。

廖奎心念电转,知道这是关键时刻。他摒弃了所有商业宣传式的语言,用最务实、最技术化的方式回答道:“李主任,关于稳定性,‘青龙’系列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材料处理和结构设计,使其在高温、高湿及电磁干扰环境下,表现出优于同期主流产品的可靠性。这一点,德国TüV的GS认证报告,以及与莱茵金属签订的包含QSR驻厂监督的五年供货合同,可以作为佐证。”

他稍作停顿,观察李主任的反应,对方只是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藤椅扶手。

“扩展性方面,”廖奎继续,“‘青龙’的底层架构具备相当的灵活性。我们已经在与汤姆逊探讨用于下一代汽车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原型开发,这涉及更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理论上,经过针对性优化和加固,它可以向工业控制、精密仪器,乃至一些对数据处理和稳定性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领域延伸。”

“至于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廖奎斟酌着用词,“在单一器件的某些性能指标上,‘青龙’可以达到甚至局部超越国际同类产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差距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良品率控制、高端精密制造设备的自主化,以及整个产业生态的成熟度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是靠一两项技术突破就能弥补的。”

李主任微微颔首,似乎对廖奎这种不夸大、不回避的务实态度表示认可。“那么,依你之见,这条路,该怎么走?”

这正是廖奎等待的机会。他坐直了身体,首次系统地向这位能影响到国家战略决策的人物,阐述他思考已久的思路:

“李主任,我认为,关起门来搞创新,在当今时代已经行不通了。但完全依赖引进,又会受制于人,无法掌握核心竞争力。或许可以探索一条‘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首先,有选择地引进我们短期内无法自主研发、但又至关重要的关键设备,比如高精度光刻机、离子注入机等。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其次,也是更关键的,是在引进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全力‘消化吸收’。不仅要学会操作,更要吃透其背后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和材料科学。这个过程,需要最优秀的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共同参与,建立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标准。”

“最后,也是实现超越的关键,是‘结合本土条件进行再创新’。利用我们自身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特点,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进和颠覆性创新。比如,在材料替代、工艺简化、系统集成等方面,走出我们自己的路子。最终目标,是实现从‘能用’、‘会用’到‘用好’、‘创造’的跨越。”

廖奎的语速平稳,逻辑严密,将来自未来的产业发展理念,用符合当前认知水平和政策语境的语言包装出来。他没有提任何超前的具体技术,而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一种打破僵局的可能性。

李主任听完,沉默了许久,房间里只剩下茶杯盖轻碰杯沿的细微声响。他脸上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让人无从猜测他内心的想法。

半晌,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稳:“思路……很大胆。有些想法,和我们内部的一些讨论,有契合之处。”他没有直接评价好坏,只是陈述事实。“但这涉及到体制、资金、人才,乃至思想观念的一系列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慎重研究,周密规划。”

他站起身,这是会面结束的信号。老周和廖奎也立刻站了起来。

“廖月生同志,你的这些想法,还有你带来的技术资料,很有参考价值。”李主任看着廖奎,目光深邃,“下一步,你可以继续走走看看。部里会安排你去几个相关的工业基地和研究所实地考察一下。只有深入了解我们自己的家底,才能知道路具体该怎么走。”

说完,他对老周点了点头,便在一名随行人员的陪同下,转身离开了房间,没有多余的客套。

送走李主任,回到廖奎暂住的小院,老周才轻轻舒了口气,低声道:“李主任能来,能听你说这么多,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你的话,他听进去了。”

廖奎也感到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看到一线曙光的振奋。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方向似乎没有错。

夜色渐深,四合院里只剩下虫鸣。廖奎看着坐在对面藤椅上喝茶的老周,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老周,有件私事,想麻烦你帮个忙。”

“哦?廖先生请讲。”老周放下茶杯,神色平和。

廖奎的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感慨,仿佛在追忆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受一位早年移居海外的故人所托,想找寻她失散多年的家人。她本人……因故早已离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就是京里的亲人。”

他略作停顿,似乎是在整理记忆中的信息,然后才继续说道:“她姓萧,家里人原住在东城区,具体哪条胡同记不清了。父亲叫萧瀚林,早年是经营实业的;母亲陈淑仪,是位传统的家庭主妇。她上面有个哥哥叫萧雅强,稀之年了。她家旧时算是……比较殷实的家庭,后来境遇想必多有波折。”

廖奎的话语谨慎而含蓄,没有提及萧雅姿(萧亚轩)现在的名字和状况,只将其定位为一位已故的“故人”,将寻找的动机归结为完成其临终遗愿。这番说辞,既解释了寻找的缘由,又避免了可能因“海外关系”和“资本家背景”带来的敏感问题,更重要的是,完全隐藏了萧亚轩依然在世且容貌年轻的惊人事实。

老周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惊讶或探究的表情,只是沉稳地点了点头:“萧瀚林,陈淑仪,萧雅强,萧雅红……东城区。”他重复了一遍关键信息,确认无误。“京城地方不小,人事变迁也大,尤其是这样的家庭。不过,既然有姓名,有大致的区域,总归能想想办法,从旧的户籍档案和街道记录里查查看。只是这需要些时间,也要找对路子。”

“我明白,完全是私事,让你费心了。”廖奎语气诚恳。他选择在此时提出这个请求,是因为感觉到与老周,以及老周所代表的渠道之间,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和今晚颇具分量的会面,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与默契。寻找萧亚轩的家人,不仅是为了却一桩深藏已久的心事,或许,也能借此与这片土地产生更深刻、更私人化的联结。

京城夜话,既有关乎技术路径与宏观未来的探讨,也悄然系上了一缕跨越山海的人情牵绊。前路依旧漫长,但廖奎觉得,自己正以一种更具体的方式,触碰着这片土地的血脉与温度。新的考察旅程,似乎也因此承载了更多一层的意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