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流60年代 > 第588章 鞍钢炉火津门厚礼

第588章 鞍钢炉火津门厚礼(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五月的辽东,空气中已带着初夏的暖意,但更灼热的是鞍山钢铁公司那连绵厂区里蒸腾的工业热情。离开了理念交锋与关系铺垫的京城,廖奎在高飞和一名二机部协调人员的陪同下,北上抵达了这座共和国的“钢都”。巨大的烟囱如同森林般耸立,吞吐着浓烟与蒸汽,火车汽笛与锻锤的轰鸣交织成一部雄浑的工业交响曲。

此行安排,表面上是考察国内重工业基础,为可能的电子控制系统在大型工业设备上的应用做调研,更深层的目的,则是让廖奎亲身体验中国工业的“底色”,并尝试播撒一些关于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种子。

接待廖奎的是鞍钢的一位分管技术的副厂长和几位生产车间的主任、老劳模以及一些戴着眼镜、看起来是技术科出身的年轻干部。会议没有放在安静的办公室,而是直接安排在了一个轧钢车间的休息区进行。耳边是轧机巨大的轰鸣和钢材冷却时发出的滋滋声,空气中弥漫着钢铁、机油和煤粉混合的独特气味,工人们穿着被汗水浸透、布满油渍的工装,来往穿梭,眼神中带着这个时代产业工人特有的质朴与自豪。

“廖月生同志,欢迎你来我们鞍钢指导工作啊!”副厂长声音洪亮,带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但眼神里也带着审视。对于这位从香港回来的“技术专家”,工人们和基层干部们在好奇之余,也存着一份“看看你能说出什么花来”的观望心态。

廖奎深知,在这里,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都是苍白无力的。他没有打开那些写满公式的笔记本,而是站起身,指着眼前轰鸣的轧机,声音清晰地穿过噪音:

“各位老师傅,各位同志,指导不敢当。我是来学习的。在香港,我们振华电子也有工厂,规模远不能和鞍钢相比,但我们面对的问题有相通之处——如何用现有的设备,稳定地生产出质量更好、一致性更高的产品。”

他引入了话题,然后结合眼前的情景,开始讲述:“比如,我们生产一种关键的电子元件,它的电阻值必须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内才算合格。一开始,我们靠老师傅的经验,感觉差不多了就下线,结果良品率一直上不去。”

工人们听着,有人点头,这情况他们熟悉,炼钢看火候,轧钢看温度,很多时候也靠老师傅的“感觉”。

“后来,我们引入了一种方法,叫‘统计过程控制’。”廖奎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说白了,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定时、定点地抽取样品,测量关键参数,比如温度、压力、尺寸,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画成图表。”

他随手拿起粉笔,在休息区的一块小黑板上画了简单的控制图示意图。“这样一来,不用等产品最后检验报废,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就能看到趋势——比如,设备的某个参数是不是在慢慢漂移?是不是有异常的波动?一旦发现苗头,不用等老师傅凭经验去‘感觉’,直接就能通知维修班提前介入,或者调整工艺参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他话锋一转,将这个方法与在场所有人都熟悉的《鞍钢宪法》精神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听起来是洋办法,但它的内核,我觉得和咱们‘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精神是相通的!它就是把质量管理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了最了解生产一线情况的工人同志!让数据说话,让每一个工人都能参与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中来!”

这番话,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几位老劳模的眼神亮了起来,车间主任们也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我们可以把这个思路再深化一下。”廖奎趁热打铁,提出了“质量小组”的概念,“比如,在这个轧钢车间,我们可以由工人自愿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轧钢板材质量提升小组’。小组的成员,就包括操作轧机的老师傅、负责维护设备的维修工、还有车间的技术员。”

他描绘着场景:“小组定期开会,不是听领导做报告,而是大家一起讨论:我们这个班次生产的钢板,表面划伤比上个班次多了,是什么原因?是导卫装置有磨损?还是冷却水压力不稳?大家一起找问题,提改进建议。技术员提供理论支持,老师傅贡献经验,维修工负责检查设备。提出好的建议并被采纳的,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就把‘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日常的生产质量改进紧密结合起来了!”

“这个法子好!”一位满脸煤灰的老工人忍不住拍了下大腿,“俺们平时干活,也常有些小想法,觉得哪儿调一下可能更好,但也不知道跟谁说,说了也不一定当回事。要是真能这样搞起来,俺第一个报名!”

“是啊,”另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技术员也兴奋地推了推眼镜,“理论和实践就能更好地结合了!我们技术科的人,也更能知道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和难点在哪里!”

车间里的气氛活跃起来。廖奎这种“接地气”又带有前瞻性的思路,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并且巧妙地将其镶嵌在《鞍钢宪法》的宏大叙事框架内,称之为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精神在新时期的一种诠释和实践探索。这既符合政治正确,又直指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的核心痛点,引起了鞍钢管理层和一些工人积极分子的强烈兴趣。

副厂长和几位车间主任低声交换着意见,频频点头。他们意识到,这位香港来的“廖先生”,带来的不仅仅是香港工厂的经验,更是一种能够激发基层活力、促进管理与技术融合的可行路径。

鞍钢的炉火熊熊燃烧,映照着工人们汗涔涔的脸庞和眼中被点燃的热情。在这里,廖奎没有谈论高深的集成电路,而是从最基础的质量管理入手,尝试将一种更科学、更注重人的能动性的生产理念,植入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心脏。他相信,一旦这种“质量小组”和基于数据的过程控制理念与鞍钢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和技术底蕴相结合,所能迸发出的能量,将是难以估量的。这簇在钢都点燃的“炉火”,或许将在未来,照亮中国工业迈向高质量长征路上的一小段征程。

考察在深入,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也在继续。

在鞍钢的几天,廖奎(廖月生)的“质量小组”和统计过程控制理念,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部分车间和积极工人中间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他与工人们一同在灼热的炉前探讨工艺参数记录,在嘈杂的车间里勾勒简易的控制图,将香港电子工厂里那套精细化管理模式,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方式,尝试与鞍钢庞大的生产体系进行嫁接。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但他能感觉到,一种重视数据、鼓励一线创新的意识正在悄然萌发。

考察日程临近尾声。五月二十五日晚,在鞍钢招待所的房间里,廖奎向陪同的老周和高飞提出了下一步的想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