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大学新注(1 / 2)
“三郎,这是今日新收的拜帖。”
宁波府城内,月湖之东。
听着府宅院外传来的争执、喝骂之声,王羽裳面容憔悴地拿着厚厚一摞拜帖,敲门走进李斌的书房。
看着书房内,李斌桌案上几乎没写几个字的宣纸,还有满地的拜帖与废稿。王羽裳柔声问着:
“还没想好如何落笔吗?”
“是啊,自古伴君如伴虎。陛下是个聪明人,所以这信,一步都错不得。”
接过王羽裳递来的拜帖,李斌只是简单翻着看了看,便将其随手丢在地上那一堆拜帖堆中。
什么叫福祸相依啊?眼前,就是福祸相依的真实写照。
自稽山书院,一鸣惊人后。
邀请李斌前去讲学的、上门拜见的,这名帖就跟不要钱一样,如雪片般飞入李府。
其中,有名不见经传的学子、有浙东各地望族、更有遍布各地的心学门人。就连南京国子监祭酒湛若水,都给李斌来信,邀请李斌前往南京国子监讲学。
当然,有好的,肯定也有坏的。在这拜帖、请帖中,亦是不缺理学大儒的“战书”。
在这各路名帖向着甬城疯狂集中时,李斌拜师阳明的目的,已然达成。算是初步登上了“江南大舞台”,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摆在了李斌面前:这事,该怎么向嘉靖解释呢?
那些颇有“民贵君轻”、“若君不仁,下可自义”之类的话,嘉靖决计是不爱听的。
偏偏这货还多疑,若是自己直接辩解,说自己这是为了能在江南站住脚,这才说了些违心的话什么的...
在离京前就没有明确表态站队的当下,这种模棱两可的事做得多了。只会让嘉靖愈发警惕自己是不是想两头通吃,以壮己身?
一旦让嘉靖起了这个疑心,在此间事了后,他给自己一刀砍了都不是没有可能。
可如果不这么说,自己又该如何让嘉靖忽略这件事呢?或者叫,在不引起嘉靖警惕的前提下,让他理解、并允许自己有不同的思想...
这中间的度,想要把握起来,无疑是一个技术活。
“若是一时没有思绪,不妨出去走走呢?刚刚高推官差人来信,说衙门里的点卯销卯,他会帮你处理,让你安心处理外面那些事。”
“现在,外面关于你那些话,吵得可热闹呢!或许,在这些邀请里面选些合适的。再出去讲几次?”
“一来,有误会可以澄清;二来,多听听其他观点,或许能给三郎些启迪。”
“也是,闭门造车总归不如取百家之长。那就看看吧...”
看着李斌为难的样子,王羽裳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而这讲学一开,便又是一月过去...
在这一个月里,李斌的足迹从奉化县学开始,西至徽州府婺源县,北至松江府华亭县。
其讲学,几乎场场爆满,一座难求。只是每次讲学后,都得上演一番“舌战群儒”的保留剧目就是了。
在余姚中天阁,面对浙中王学子弟,“良知乃天命之性,若以利驱,恐纵恶蔽良知”的质疑时。
李斌抛出了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人性本恶,需以教化得良知,需以良知制性恶。”
“以利驱之,是以公得利为目标、以个人私利为激励的方法。让勤政者得升迁、让劳作者得温饱,便是用可见之利,导人行良善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