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基于食疗理念的“五豆饮”防治……的社区实践》(1 / 2)
上午十点。
阳光透过云顶公寓56楼巨大的落地窗,将客厅映得通明。
林远志盘腿坐在柔软的地毯上,面前矮几上摊开厚厚一叠手写稿纸,那是柴老毕生的心血。
“师傅,您要的绿茶。”
“谢了。”
林远志头也没抬,目光仍锁定在一段关于“燕京地气燥烈,市民多食炙煿,内热壅盛”的论述上,顺手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
“柴老这些关于地域体质差异的观察,真是一针见血。你看这段,‘北人禀厚,感邪易从热化;南人质薄,受病多呈湿象。’这不是个案,是地域特征。”
何玉金凑近看着,若有所思:
“是啊,就像我们之前在安阳,冬天感冒多是风寒,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效果就好。来这才发现,好多人冬天暖气房里燥热,一感冒直接就是风热,银翘散才是基础方。要是死守老经验,肯定碰壁。”
“所以啊,”林远志身体后仰,伸展了一下手臂,眼神锐利,“环境在变,人的体质、疾病谱也在变。”
林远志偶然发现了柴老的书里提到了使用“五豆饮”防治手足口病的记载。
柴老曾经使用五豆饮加减,给自己的亲戚小孩,还有少数儿科病人,治疗过手足口病,有很好的效果,认为这个简单那食疗配方有防治手足口病的价值。
只是,从来没有大规模推广过,不知道群体防治作用大不大。
林远志顿时来了精神。
既然柴老没完成的事情,那自己就接着来完成吧。
……
中医科学院那个关于手足口病的官方项目,进展缓慢得让他心烦。
每周一次的组会,充斥着冗长的文献综述、无休止的指标争论和繁琐的流程审批。
薛金龙组长更关心的是论文发表的影响因子和项目结题报告的形式,而非药方在实际中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太慢了,而且方向不对。”
某次组会后,林远志回去后对何玉金直言不讳:
“盯着小学生做研究,成果就算出来,怎么推广到幼儿园?哪个三四岁的孩子肯天天喝苦药?连父母都喂不进去。
防治手足口病,关键恰恰在幼儿园这个最脆弱、最难搞的群体。这项目设计本身就有问题!”
何玉金也十分认同:“对啊,幼儿园的孩子才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而且最容易出现重症病例。”
一个念头在林远志脑中闪过:与其在旧框架里蹉跎,不如自己另起炉灶。
当晚,他打开电脑,快速撰写了一份项目申请书。
标题直接明了:《基于食疗理念的“五豆饮”防治幼儿园儿童手足口病的社区实践研究》。
核心思路清晰:
绕过传统汤药的接受度瓶颈,采用药食同源的“五豆饮”(黄豆、黑豆、绿豆、红豆、白扁豆)作为干预手段,评价其对于幼儿园儿童预防和辅助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
理由充分:豆饮口感甘淡,易于接受,安全无副作用,兼具清热、利湿、健脾、补虚的综合功效,与手足口病“湿热夹毒”的核心病机高度契合。
他特别强调,这是一种“可推广、低成本、高依从性”的社区防控新模式探索。
申请经费他只填了一万元,主要用于购买豆类和基础耗材。
他知道,在这种大机构,申请金额越小,流程越快,阻力也越小。
果然,借助陈副院长那条“绿色通道”,申请在24小时内就被特批通过。
批复邮件里还附了一句:
“林研究员思路新颖,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值得鼓励。望大胆实践,注意规范,及时总结。”
不够的资金、场地、人员,其他一切都要自己搞定。
林远志没打算找课题组那帮按部就班的同事,他直接对何玉金说:
“玉金,咱们自己干。你负责联系几家口碑好的私立幼儿园,就以我个人的名义,说我们中医科学院有个公益健康项目,免费为孩子提供增强抵抗力的营养饮品,想找合作园所。”
何玉金有些犹豫:“师傅,就我们俩?能行吗?幼儿园能信吗?”
“试试看。重要的是我们想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别忘了,你师傅我现在,好歹也是个‘网红’。有时候,名气是种工具,就看你怎么用。”
出乎意料,凭借“林远志”这个名字的号召力,接洽异常顺利。
两家注重幼儿健康特色、园长思想比较开明的私立幼儿园很快就给予了积极回应,表示愿意合作,并提供了活动室和必要的协助。
林远志特意强调,参与儿童不分是否感染手足口病,无论是预防还是对轻症患儿的辅助调理,都具有研究价值。
一切准备就绪。
项目启动当天早上,林远志和何玉金在幼儿园厨房,亲自监督工作人员将五种豆子按比例混合,清洗干净,加入足量清水和少量冰糖,用大锅慢熬了三个多小时,直到豆子软烂,汤色醇厚,散发出淡淡的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