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基于食疗理念的“五豆饮”防治……的社区实践》(2 / 2)
“师傅,这‘五豆饮’……真的能防治手足口病?以前有成功的例子吗?”
何玉金看着锅里咕嘟咕嘟的豆汤,还是有点不确定。
“没有大规模的前例。”
林远志回答得很干脆,一边用勺子搅动锅里的豆子。
“正因为没有,所以我们才要做。中医里黄豆健脾,黑豆补肾,绿豆清热解毒,红豆利湿,白扁豆化湿和胃。
五味合用,平和稳妥,清热不伤正,利湿不耗阴,正好针对手足口病湿热为患的核心。
理论上完全说得通,现在缺的就是实践数据来证明。
我们不能总等着古人把什么都验证好了再学,有时候要亲自来试试。”
活动开始时,气氛轻松愉快。
老师们将温热的五豆饮分发给自愿参与的孩子们,介绍说这是“林医生带来的神奇能量水”。
大多数孩子对微甜的口感并不排斥,甚至有些喜欢。
林远志和何玉金穿着白大褂,在一旁仔细观察孩子们饮用的情况,并记录初步反应。
有老师和家长觉得这场景有意义,便拿出手机拍照录像,发到了家长群和社交媒体上。
最初只是一些零星的点赞和好奇的询问。
但几小时后,舆论开始转向。某个拥有几十万粉丝的本地育儿大V转发了视频,配文充满了质疑:
“惊!网红中医林远志进军幼儿园?用自配‘五豆汤’给孩子防治手足口病?这操作合规吗?经过伦理审查了吗?家长知情同意书签了吗?这算不算人体试验?@燕京卫卫健委@教育快线求关注!”
这条视频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评论区迅速爆炸:
“虽然是食疗,但涉及疾病防治,确实应该严格规范流程吧?家长是否完全知情?有没有潜在过敏风险?”
“呵呵,又是炒作!拿孩子当小白鼠?为了出名脸都不要了!中医就喜欢搞这些玄乎的!”
“这个林远志不是刚来燕京没几天吗?怎么摇身一变成‘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了?走的谁的后门?有行医资格吗就在幼儿园搞这个?”
“中医粉醒醒吧!这东西要是有用,国家早就推广了!还轮得到一个网红来‘研究’?典型的忽悠!”
“五豆饮本来就是传统食疗方,安全无害,林医生初衷是好的,没必要上纲上线吧?”
……
话题#林远志幼儿园人体试验#甚至一度冲上本地热搜榜。
压力开始传导。
两个幼儿园长先后打来电话,委婉地表示希望暂停活动,等风波过去再说。
何玉金看着手机屏幕上汹涌的负面评论,急得眼圈发红:
“师傅!他们怎么可以这么胡说八道!我们明明是好意!而且又没造成什么不良后果。”
林远志看着窗外,表情却异常平静。
他拿起手机,不是看评论,而是直接拨通了叶楷的电话,语气干脆利落:
“叶少,网上那动静,看到了吧?”
电话那头传来叶楷满不在乎的笑声:“哈哈,看到了!屁大点事!一帮闲得蛋疼的人瞎哔哔!需要我帮你摆平吗?打个招呼的事儿,保证那些大V立刻删帖道歉!”
“不用。你帮我做两件事。
第一,把我们和幼儿园签的合作协议、家长知情同意书模板、以及‘五豆饮’作为普通食品的国家标准号,找靠谱的渠道发出去。
第二,联系《健康网报》或者《中国中医药报》的记者,不是那种搞噱头的自媒体,要正经的行业媒体。我想接受个采访,正面回应一下。”
叶楷愣了一下,随即乐了:
“嚯!可以啊林兄弟!这是要硬刚到底,还要反手来个正面宣传?行!这事儿我在行,包我身上!保证给你办得漂漂亮亮!”
挂了电话,林远志对一脸担忧的何玉金说:
“别慌。被人讨论,不一定是坏事。
关键是,我们得让对的声音发出来。
我们做的每一步都合规,初衷是公益研究,材料安全无害,有什么好怕的?
正好,借这个机会,让更多人知道,中医研究不止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和论文里的数据,也可以是这样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
他走到电脑前,开始构思如何清晰、有力地向公众和行业媒体阐述他的研究理念。
为何选择幼儿园,为何是“五豆饮”。
这种基于食疗的社区防控模式,对于解决传统中医药在儿童群体中“落地难”的问题,有何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