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末代中医 > 第455章 远志卖豆

第455章 远志卖豆(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个年轻人,同时贡献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应用场景的两套有效防治方案,这在保守的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鉴于林远志的突出贡献和展现出的优秀科研潜力,陈副院长力排众议,很快签署了任命文件:

林远志正式晋升为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第九课题组组长,拥有独立申请和主导项目的权力,项目经费上限大幅提高至50万元,并可招募三名编外科研助理。

林远志的任命正式下达后,招募编外助理的消息不胫而走。

虽然只是编外岗位,但“林远志”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金字招牌。

简历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名校毕业、已有数年临床经验的佼佼者。

面试安排在中医科学院一间小型会议室。

林远志亲自坐镇,何玉金在一旁协助。

他筛选简历的标准并非只看重学历和论文,更关注对方对中医的独特理解、临证思维以及是否具备探索精神。

最终选中两人。还有一个名额被何玉金占了。

第一个是吴斌。

他约莫二十五六岁,个子不高,但身形精干,穿着一身熨烫得十分板正的休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明亮,透着一股机灵和藏不住的活力。

他一进门,目光就牢牢锁定了主位上的林远志,脸上瞬间绽放出极其灿烂、甚至带着点夸张的笑容,几乎是抢步上前,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林远志的手,用力摇晃着:

“林医生,不,林组长!您好您好!可算是见到您真人了!我是吴斌,您的超级粉丝!您在龙兴医馆打‘擂台赛’的视频,我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

林远志抽回手,示意他坐下:“吴先生,不用这么客气。我们先聊聊你对中医临床研究的看法。”

“看法?我的看法就是,就得像您这么干!老是在实验室里养细胞、灌老鼠,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中医的根在临床,在活生生的人。

就得像您这样,走到社区里去,到病人中间去,用最接地气的方法解决最头疼的问题!

我之前在社区医院干过两年,最头疼的就是这种传染快、孩子受罪、家长焦心的病,您这路子,对我胃口!”

林远志问了他几个关于常见儿科外感病和时行疾病的辨证要点和用药思路。

吴斌对答如流,虽然有些观点略显毛躁,但思维活跃,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对某些教科书上的成说提出了质疑,显示出不错的功底和不愿墨守成规的潜质。

“如果让你负责一个流行病筛查和初步干预项目,你会从何入手?”林远志抛出一个实际问题。

吴斌的回答思路清晰,且充满了实践层面的考量。

林远志和何玉金交换了一个眼神,微微点头。

第二个被选中的邓敏。

与吴斌的外向截然不同,她穿着一身素雅的米白色针织衫和深色长裤,戴着一副无框眼镜,气质沉静,步伐轻盈。她进门后,先是对林远志和何玉金微微鞠了一躬。

“林组长好,何助理好。我叫邓敏。”

她的简历同样漂亮,更重要的是,她提交了一份她跟师学习期间整理的厚厚一叠经方治疗妇科月经病的医案分析,条理清晰,辨证细致,甚至对某些无效案例也做了坦诚的反思。

当林远志问及她为何对加入这个新课题组感兴趣时,邓敏推了推眼镜:

“林组长,我关注您,不是因为那些网络上的热点视频,而是……而是我仔细研读过您公开发表的关于运用柴氏经验方治疗疑难杂症的几篇短篇论述。

特别是您对‘络病’理论和‘伏邪’理论在慢性迁延性疾病中应用的见解,我觉得……非常有启发。

我觉得您的思路,跳出了很多常规的框架,是在真正地推动中医临床思维向深处走。”

林远志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个安静的姑娘竟然挖掘得这么深。

他顺势问了她关于“久病入络”和“扶正祛邪”先后缓急的理解。

邓敏的回答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显示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沉得下心来做学问的特质。

“数据处理和文献梳理工作,可能会比较枯燥,你怎么看?”林远志问道。

“我认为那是研究的基础,至关重要。准确的数据是得出结论的前提,而文献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阶梯。我愿意做这些基础工作。”

面试结束。

吴斌的冲劲、实践意识和沟通能力,与邓敏的沉稳、细致和理论深度,正好形成互补,正是他目前团队所需要的。

当何玉金电话通知录取结果时,电话那头的吴斌兴奋地差点跳起来,连连保证:

“谢谢何助理!谢谢林组长!我一定好好干!绝对不给团队拖后腿!什么时候报到?我明天就能来!”

邓敏的回应难掩喜悦:“好的,非常感谢。我会准时报到。期待向林组长和各位同事学习@”

正式入职第一天。

林远志将柴老的部分手稿复印本分发给三人,组织第一次小组讨论。

吴斌看着手中泛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咋舌道:

“柴老这笔记,真是宝贝啊!柴老都隐退好多年没消息了,没想到林组长能跟着这样的国手学习,太令人羡慕了!”

邓敏则小心翼翼地翻看着,说:“这些对常见病不同地域患者体质差异的批注,太珍贵了。如果能系统整理出来,会是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好了,”林远志拍拍手,将大家的注意力拉回来,“柴老的学问,我们慢慢消化。

现在,我们这个新成立的研究组,有更紧迫的任务。来详细规划一下新的研究项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吴斌很快提出建议:“林组长,最近监测数据显示,流行性腮腺炎(痄腮)和急性结膜炎(红眼病)的发病率开始抬头,在学校和社区有聚集性发生趋势。

这两类疾病传染性强,也都影响学习和工作,是不是可以考虑作为我们下一个研究的方向?

如果能像手足口病那样,快速拿出简便有效的预防或早期干预方案,社会效益会很大。”

林远志听完点头:“这个方向很好,贴近实际需求,传播性强,适合进行社区快速干预研究。就定这个方向!”

他雷厉风行,立即着手撰写新的项目申请书——

《基于夏季干预流行性腮腺炎/急性结膜炎发病风险的快速响应研究》,申请经费十万元。

凭借之前的成功经验和陈副院长的支持,项目申请再次以惊人的速度获得批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