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黄慎之鼎力支(1 / 2)
试点工作推行到第三个月,林闻溪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
培训教材被卡在边区教育部,理由是“中医内容未经科学验证”;药材基地的申请被农业部门驳回,认为是“资源浪费”;就连几个试点县的县长也联合表示:“没有上级正式文件,不敢大规模推行新医疗体系。”
林闻溪连日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解释、说明、争取支持,却处处碰壁。一夜之间,所有努力都似乎要付诸东流。
“他们不是在反对方案本身,而是在规避责任。”顾静昭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人愿意为一个可能失败的新事物承担责任。”
就在林闻溪几乎绝望之时,郑守旧带来一个消息:边区教育部长黄慎之想要见他。
“黄慎之?”林闻溪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郑守旧推了推眼镜,难得地露出敬佩之色:“他是我在德国留学时的同学,思想开明,务实能干。若是他愿意支持,或许有转机。”
带着一丝希望,林闻溪来到了教育部。与想象中不同,黄慎之的办公室十分简朴,墙上挂着一幅“知行合一”的字画,书架上摆满了中外书籍。
黄慎之本人约莫四十岁年纪,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戴着一副老花镜,正伏案批阅文件。见林闻溪进来,他立即起身相迎:
“闻溪同志吧?久仰大名!你们医疗火车的事迹,我都听说了。”黄慎之握手有力,笑容真诚。
寒暄过后,黄慎之直入主题:“听说你们的培训教材被卡住了?能给我看看吗?”
林闻溪连忙取出带来的教材样本。黄慎之仔细翻阅着,不时点头:“中西医基础并列,理论实践结合,很好!为什么会被卡呢?”
“有关部门认为中医内容没有科学验证...”
黄慎之摇头轻笑:“验证?难道要等验证完了再救人?战争时期,我们用土法造枪造炮,也没等什么科学验证嘛!”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教育的目的不是死守教条,而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现在农村最缺的就是医生,你们这个培训计划很务实。”
林闻溪心中升起希望:“那教材的事情...”
“我亲自来批。”黄慎之果断地说,“不只是教材,我还要在师范学校增设医疗卫生师资培训班,为你们培养教师。”
这意外的支持让林闻溪一时不知如何感谢。
黄慎之摆摆手:“别谢我。我支持你不是因为个人喜好,而是因为这个方案符合实际需要。”他拿出一份报告,“你看,这是各县报上来的文教卫生情况。农村不是缺医少药,而是几乎无医无药!再不想办法,要出大问题!”
林闻溪深有同感:“正是如此。所以我们才想出了这个三级医疗网的计划...”
“计划很好,但方法可以调整。”黄慎之目光炯炯,“你们现在是一个县一个县地跑,太慢了。不如这样:我让各县选派人员到延安来培训,你们集中教学,效率更高。”
这个建议让林闻溪豁然开朗:“对啊!这样可以规模化培训,还能统一标准!”
黄慎之越说越兴奋:“不只是医疗培训,还要编一套通俗易懂的卫生常识读本,通过学校和教育系统下发到每个村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两人越谈越投机,从医疗培训谈到健康教育,从药材种植谈到人才培养。黄慎之不仅支持林闻溪的计划,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改进意见。
“还有一个问题,”林闻溪想起药材基地的困难,“农业部门不批准大规模种植药材,认为是不务正业。”
黄慎之笑道:“这个好办。我让教育厅下属的实验农场划出一块地给你们做药材种植试验。有了成果,看谁还敢反对!”
临别时,黄慎之郑重地对林闻溪说:“闻溪同志,改革从来都不容易。但只要对人民有利,就要坚持到底。有困难随时来找我!”
有了黄慎之的支持,局面很快打开。
教材问题解决了。黄慎之亲自召集专家评审,最终批准了《中西医结合培训教材》的使用。他还特意为教材作序:“立足国情,服务人民,中西医各取所长,是为中国医疗事业发展之正道。”
培训规模扩大了。边区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每个县选派两名有文化的青年到延安参加医疗培训。第一批学员就达三百人。
药材种植有了试验田。教育厅的实验农场划出五十亩地用于药材种植试验,郑守旧主动请缨负责质量监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