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针途 > 第7章 黄慎之鼎力支

第7章 黄慎之鼎力支(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最重要的是,黄慎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一次边区工作会议上为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争取到了正式支持。

那天会议的气氛原本并不乐观。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对林闻溪的方案提出质疑:

“现在重点应该是恢复生产,医疗投入太多会影响经济建设!” “中西医结合会不会变成四不像?” “没有足够的西医人才,培训出来的中医能靠谱吗?”

就在林闻溪艰难应对之时,黄慎之站了起来:

“同志们,我想问问大家,我们现在搞建设是为了什么?”他环视全场,“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吃饱穿暖,健康长寿!没有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他拿出精心准备的资料:“根据统计,我们边区因为缺乏医疗,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数万。很多只是因为一点小病小伤得不到及时治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劳动力的损失,意味着家庭的破碎,意味着人民对政府的失望!”

会场鸦雀无声。

黄慎之继续道:“有人说投入医疗会影响经济。我说恰恰相反!保障人民健康就是保障生产力!一个健康的劳动力能创造更多价值,一个健康的儿童能成为明天的建设者!”

他走到林闻溪身边:“闻溪同志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正是立足当前实际的最优选择。既利用现代医学的优点,又发挥传统医学的特长;既解决眼前急需,又着眼长远发展。这样的方案,我们应该全力支持!”

这番话打动了在场的许多人。最终,会议决定在三个省正式开展试点工作,由教育部和卫生局共同负责。

散会后,黄慎之对林闻溪说:“不要高兴得太早。现在有了尚方宝剑,但执行起来还会有很多困难。最重要的是要做出成效,用事实说话。”

林闻溪郑重承诺:“一定不负期望。”

在黄慎之的建议下,试点工作进行了优化调整:培训内容更加系统实用,药材种植与当地农业相结合,医疗点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三个月后,第一批培训的三百名学员毕业了。黄慎之亲自参加了毕业典礼,看着这些年轻人满怀信心地奔赴各地,他感慨地对林闻溪说:

“看到没有?这就是希望。每一个学员就像一颗火种,回到家乡就能燎原。”

更让人惊喜的是,黄慎之还促成了与国际友好组织的合作。一批来自瑞士的红十字会医疗专家来到边区,参观医疗火车和培训项目后,大为赞叹:

“这是适应中国实际的创新模式!我们应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这种经验。”

郑守旧作为翻译参与接待,听到国际同行对中西医结合模式的肯定,他的态度彻底转变了。

事后,郑守旧特地找到林闻溪:“闻溪同志,我以前太固执了。现在看来,你和黄部长的路子是对的。医学不应该有门户之见,只要能治病救人,就是好医学。”

林闻溪笑道:“郑教授能这么想,真是太好了。我们正好需要您这样既有西医背景又懂外语的人才,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呢。”

郑守旧欣然答应:“义不容辞!”

有了黄慎之的鼎力支持和郑守旧的转变,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一年后,三个试点省的医疗状况明显改善,婴儿死亡率下降了三成,常见病诊疗覆盖率提高了两倍。

成功的经验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一场关于在全国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的研讨会即将召开,林闻溪和黄慎之正在为此做准备。

黄昏时分,两人站在教育部的小院里,望着远方的夕阳。

黄慎之忽然问:“闻溪,你说为什么一开始那么多人反对你的方案?”

林闻溪思索片刻:“可能是因为变革总是让人不安吧。”

黄慎之摇头:“不只是这样。更深层的原因是,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按照既定模式思考,忘记了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什么。”

他转身看着林闻溪,目光深远:“记住,无论遇到什么阻力,只要牢牢记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就不会走偏方向。”

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远处,医疗火车的汽笛声再次响起,预示着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林闻溪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有了黄慎之这样的支持者,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中国医疗事业的春天终将到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