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三省试点艰难行(1 / 2)
医疗火车的汽笛在秦岭山脉间回荡,标志着三省试点工作的正式开始。车厢里,林闻溪和他的团队围坐在铺满地图和文件的长桌旁,气氛凝重。
“同志们,从今天起,我们的方案将接受真正的检验。”林闻溪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三个省份,“陕西、山西、河南,三省情况各异,困难也会各不相同。”
顾静昭补充道:“根据前期调研,陕西主要是药材供应问题,山西是地方势力阻挠,河南则是疫情复杂。”
郑守旧推了推眼镜,难得地主动发言:“我已经联系了各省的西医同仁,他们会配合工作,但也要求我们‘科学行事’。”
火车第一站停在陕西境内的一个山区小县。果然如预料,当地的药材供应几乎断绝。
“不是我们不愿意提供药材,”当地药材商会长老李无奈地说,“山里的好药都被战争时期的日军搜刮完了,新药材还没长成,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林闻溪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医疗队上山考察。在一位老药农的指导下,他们发现山中其实还有不少野生药材,只是采集困难。
“我们可以组织村民有序采集,”林闻溪提议,“同时在山坡上开辟新药园,种植生长周期短的品种。”
老药农却摇头:“药材不是庄稼,不是种下去就能长的。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土壤、阳光、湿度...”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黄慎之介绍的一位农业专家及时赶到。这位姓赵的专家研究了当地土壤气候后,提出了一套间作套种方案:“可以在玉米地里套种柴胡,在果树下种植黄芪,这样既不占用耕地,又能保证药材生长。”
试点工作这才艰难起步。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采集来的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炮制方法也不规范。
郑守旧严格检测后表示担忧:“这样不规范的药材,疗效无法保证,甚至可能有毒副作用。”
就在团队内部为此争论不休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药师主动找上门来:“听说你们为药材的事发愁?老朽或许能帮上忙。”
原来这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药师世家传人,战争期间隐居深山。林闻溪三顾茅庐,终于请动老人出山,指导药材的采集和炮制。
在老人指导下,医疗队建立了简易的药材加工点,制定了统一标准。郑守旧检测后终于点头:“现在这些药材可以放心使用了。”
陕西的试点刚有起色,医疗火车又驶向山西。这里的挑战完全不同——地方宗族势力强大,对外来医疗队充满戒心。
“我们村有自己的郎中,不需要外人插手。”一个村庄的族长直接拒绝医疗队进村。
更棘手的是,当地一些传统郎中担心医疗队抢生意,暗中散布谣言:“那些人在药里下毒,要害我们山西人!”
医疗队在第一个村子就吃了闭门羹。村民们远远看到白色车厢就紧闭门户,连孩子都被关在家里。
顾静昭想到一个办法:“他们不信我们,但总信事实。我们就在村外设点,免费看病发药,用效果说话。”
于是医疗队在村外搭起帐篷,每天接待病人。起初只有几个胆大的村民试探性地前来,但治疗效果一传十,十传百,前来就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危急病例上。族长的小孙子突发急病,高烧抽搐,村里的郎中都束手无策。绝望之下,族长只好求助于医疗队。
林闻溪亲自诊治,中西医结合,连夜抢救,终于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老族长感激涕零,不仅允许医疗队进村,还主动提供祠堂作为临时医疗点。村里的郎中也放下成见,开始向医疗队学习新的诊疗方法。
就在山西试点渐入佳境时,河南传来疫情紧急的消息——黄河泛滥后疫病流行,已经有多人死亡。
医疗火车连夜赶往河南。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洪水过后的一片狼藉,灾民挤在临时帐篷里,咳嗽声、呻吟声不绝于耳。
更糟糕的是,这里同时爆发了疟疾、痢疾和流感三种疫情,医疗队人手严重不足。
“必须立即分头行动!”林闻溪果断部署,“郑教授带一队人负责水源消毒和环境卫生;静昭带一队人设立隔离区;我带一队人巡回诊疗。”
工作刚展开就遇到新困难——当地百姓迷信盛行,很多人宁愿求神拜佛也不愿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