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40章 功成不居,慧眼如炬

第440章 功成不居,慧眼如炬(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公元前148年 汉景帝中元八年 冬十月至十一月

北地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酷烈。朔风卷着雪沫,呼啸着掠过狄道城头,将“李”字王旗和“镇西大将军”的旌旗吹得猎猎作响,仿佛仍在诉说着不久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守土之战。城郭内外,银装素裹,掩盖了去岁战火的痕迹,却也给这片刚刚经受洗礼的土地披上了一层肃杀的寒衣。朝廷的封赏盛宴已然落幕,条侯周亚夫位极人臣,显赫无比;其余平叛功臣,亦各得厚赐。长安城的喧嚣渐渐平息,转而沉浸在对阵亡将士的哀悼与新朝秩序的构建之中。然而,在这看似尘埃落定的表象之下,一种更为微妙而紧张的氛围,正悄然弥漫开来,尤其在这远离京师的西北边镇。

靖王府内,地龙烧得温暖如春,却驱不散李玄业眉宇间那一丝挥之不去的凝重。他身披玄色常服,坐于书案之后,并未浏览各地上报的祥瑞或贺表,而是反复审阅着一卷由“潜渊”以最高密级送来的绢书。上面详细记述了近日长安朝会中的几则看似不起眼的议论:有御史风闻奏事,暗指某些边镇大将,手握重兵,久镇方面,虽目下恭顺,然恐非社稷之福;亦有宗室元老在私宴上感叹,诸侯之祸刚平,强藩之虑又起,言语间,似有所指。这些议论,如同冰面下的暗流,虽未成汹涌之势,却寒意刺骨。

“王爷,”长史周勃须发皆白,面容忧戚,“朝廷赏赐虽厚,然这背后的目光,却愈发锐利了。‘镇西大将军,督十郡军事’这权柄,如今看来,既是护身符,亦是催命符啊。”

郡丞公孙阙亦点头道:“正是。关东诸王覆灭,其地皆置郡县,朝廷收权之心,昭然若揭。我北地虽处边陲,忠心可鉴,然手握十万精兵,控弦千里,难免不引人猜忌。尤其是我北地未奉诏东向平叛,虽事出有因,然在有些人眼中,恐成了拥兵自重的口实。”

李玄业放下绢书,目光扫过两位心腹重臣,声音平静无波:“勃兄,公孙先生,所虑极是。功高震主,古之明训。陛下虽圣明,然朝中宵小,不可不防。我北地如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纷飞的大雪,缓缓道:“朝廷所忌者,无非‘兵’、‘权’二字。既然如此,我们便主动些。”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公孙先生,即刻草拟奏章,以本王名义上呈陛下。”

“其一,奏请削减北地边军员额。就言去罗河谷地屯田大获成功,边郡粮秣渐足,可效仿赵充国屯田旧事,裁撤部分戍卒,转为屯田兵,且耕且守,以节省朝廷粮饷,与民休息。初步可拟裁减五千额员,多为老弱。”

“其二,奏请解除陇西、天水两郡兵马节制之权。就言此二郡地处腹里,近年安宁,无需大军镇慑,其防务可复归郡守,由朝廷直辖,以便王爷专心应对朔方、敦煌等真正紧要之边务。”

“其三,奏请将于此次抗胡战中缴获的匈奴王庭金印、缴获的过剩军械甲胄,择其精良者,封存装箱,派重兵押送长安,献于陛下,以彰天威。”

“其四,再次陈情,言北地苦寒,今岁又遭兵燹,请减免三成赋税,以苏民困。所减之数,可由北地府库自行支应,不劳朝廷。”

周勃与公孙阙闻言,先是一怔,随即面露钦佩之色。这几道奏章,看似自剪羽翼,自损实力,实则乃以退为进的高明之举。裁军、放权,是向朝廷表明无拥兵自重之心;献俘,是彰显忠诚与功绩;清减赋税,则是示以爱民,占据道德高地。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足以堵住绝大多数悠悠之口,将潜在的猜忌消弭于无形。

“王爷深谋远虑,老臣佩服!”周勃由衷赞道,“如此,朝廷必感王爷忠公体国,猜疑可消大半。”

“只是……骤然裁军五千,又放归两郡兵权,若匈奴再来犯,恐……”公孙阙略有迟疑。

李玄业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所裁者,多为老弱,精锐丝毫不动。放归两郡兵权,然地理相连,唇齿相依,一旦有警,岂能不救?此乃虚晃一枪,示敌以弱,亦示君以诚。北地根基,在于去罗河谷地的粮仓,在于朔方玉门的雄关,在于数万百战精锐,更在于……人心。这些,才是真正的实力,岂是几道奏章所能削减的?”

“臣等明白了!这就去办!”二人心悦诚服,领命而去。

奏章以六百里加急送往长安。与此同时,李玄业对内政的整顿,更加雷厉风行。他严令各县,核查军功田宅赏赐,务必落到实处,抚恤阵亡将士家属,优渥倍于常制。对于郡内吏治,考核愈加严格,尤其注重官员的廉洁与务实,数名虽有微功但贪墨渎职的胥吏被革职查办,甚至下狱。市面之上,严惩囤积居奇,平抑物价,开放部分官仓,低价粜米,稳定民心。整个北地郡,在战后没有沉浸在功劳簿中,反而呈现出一种励精图治、革故鼎新的气象。

(神庭交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