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40章 功成不居,慧眼如炬

第440章 功成不居,慧眼如炬(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九天之上的紫霄神庭,李凌的神念如镜,映照万物。李玄业这一连串“功成不居,自晦其明”的举动,以及北地内部高效的治理,所引发的“势”的变化,清晰地反映在信仰之力的光流中。

那源自北地的信仰光流,并未因主动“裁军”、“放权”而出现衰减或恐慌的波动。相反,一种“明智”、“通透” 与“坚韧” 的玉白色光泽,开始弥漫其中,将那可能因朝廷猜忌而产生的“疑虑” 阴霾悄然驱散。北地军民对靖王府的信任,非但没有因权力表面的“收缩”而动摇,反而因其主政者的深谋远虑和顾全大局而更加凝聚。那代表“民心” 的白色光晕,愈发温润明亮。而李玄业个人身上所散发出的“智慧” 与“气度” 之光,也变得更加璀璨,甚至引来一丝来自长安方向的、微弱的、代表着“赞赏” 与“放心” 的明黄气息——那是景帝和部分清醒朝臣的认可。

“业儿此举,甚合天道。亢龙有悔,盈不可久。知其雄,守其雌,是为天下溪。”神帝心中默然,充满欣慰。儿子的成长,远超他的预期,已深谙持盈保泰、韬光养晦的为臣之道。

他的神念微动,并未施加大的干预,只是如同最精密的润滑剂,确保北地这架机器运转得更加顺畅。在裁汰老弱兵员转为屯田的过程中,他让今冬的雪水格外充沛,预示着来年春耕的良好墒情,使转业士卒安心。在吏治考核时,他让几位考核官心思格外清明,不易被蒙蔽。当北地府库支应减免赋税,略显吃力时,几处官营的矿场和工坊,“恰好” 提高了产出,弥补了缺口。

最重要的,仍是李玄业自身。面对巨大的权力和潜在的危机,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神帝通过魂佩,持续滋养着他的心神,使他在处理繁剧政务、应对各方势力时,总能“灵台清明”,抓住关键,洞察秋毫。这份来自“父王”的无声护佑,是他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最大的依仗。

不久,朝廷对于北地奏章的批复送达狄道。景帝对靖王“体恤朝廷、关爱百姓”的举措大加赞赏,准其所奏,并额外赏赐金帛,犒劳边军。对于献俘之举,更是龙心大悦,命置于高庙,示之百官。朝中那些暗流涌动的非议,果然因此消停了不少。

这一日,李玄业轻车简从,只带了周勃和数名侍卫,巡视狄道城外的屯田新村。只见新安置的退伍士卒及其家眷,正在官府的帮助下修建屋舍,准备来年春耕,人人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村落井然,鸡犬相闻。

“勃兄,你看,”李玄业指着眼前的景象,对周勃道,“这民心安稳,仓廪充实,边关稳固,方是我北地真正的根基。什么节钺权柄,不过是外在的浮云罢了。守住了这些,便守住了我李氏的门楣,不负父王的期望。”

周勃感慨道:“王爷明见万里。老臣观近日天象,虽寒冬凛冽,然北斗明澈,紫气隐现。北地历经磨难,根基愈固,未来可期啊。”

李玄业微微一笑,抬头望向那浩渺无垠、雪花飞舞的天空,目光似乎穿透了层层云雾,看到了那冥冥之中的紫霄神庭。“是啊,根基愈固……只因这背后,有我父王,在一直看着,护佑着。”

紫霄宫中,李凌收回目光。信仰的长河,平稳而深厚地流淌着。他知道,这一次的危机,北地和李玄业,又以极高的智慧和政治手腕度过了。然而,帝心如海,世事如棋,未来的风波绝不会少。

“业儿,你已初步掌握了在这世间安身立命的法则。然,这漫漫神道,守护之路,方才开始。”神帝的意念,与那纷飞的雪花一道,笼罩着北地山川,宁静而悠远。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景帝纪:“(中元)八年……冬……减天下赋税……”

* 家族史·靖王本纪:“景帝中元八年冬,玄业公功成不居,上表自削兵权,请减赋税,献俘于朝。朝廷嘉之,猜疑顿消。北地内修政理,外示恭顺,根基愈深。”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帝君临霄,见嗣君明哲保身,乃稳其心志,暗助天时以利安民。北地遂能于功高之际,韬光养晦,得保周全,神眷日深。”

* 北地秘录·功成不居:“八年冬,靖王玄业自释兵权,献俘减赋,朝野称贤。是时,功勋诸将多罹祸,唯北地安然,人谓其有见机之明,知止之智。”

(第四百四十章 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