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哦?柱子,又琢磨出什么名堂了?看你急的。(1 / 2)
培训工作忙碌而有趣,第二正好是周日,特意和宋老请了个假,休息一天。
因为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和娄晓娥庆祝手稿终于完成,另外今天是抽奖的日子。
早上六点四十二分起床。
洗漱,提取物资。然后抽奖。
他心念一动,意识沉入系统空间——
“抽!”何雨柱意念微动。
轮盘飞速旋转,最终停在一个不起眼的格子上。
光芒一闪,一本名为《农家百事通》的书册出现在他手中。
随手翻了翻,里面似乎包罗万象,从民间偏方、节气农谚到奇闻异事、市井百态,林林总总,却多是些常识性内容。
“哦?百科全书?”
何雨柱挑了挑眉,并未太在意。
这书与他心心念念的精密探头、核心材料相比,显得有些鸡肋。他随手将其放回系统空间。
刚放回书,门外就传来娄晓娥熟悉的声音:
“柱子哥!准备好了吗?”
何雨柱拿起早已备好的东西出门。
阳光下,何雨柱跨上他那辆二八杠。
娄晓娥今天穿了件鹅黄色的毛衣,衬得人比秋阳还明媚。
她跳上后座上,二八杠随即拐入人头攒动的胡同。
正值周末上午,胡同里买菜归来的大妈、追逐打闹的孩子、提着鸟笼遛弯的大爷络绎不绝。
何雨柱小心地在人群中穿行,车把时不时需要轻轻摆动。
车轮几次碾过小坑洼带来的颠簸,让娄晓娥无意中蹭到他腰侧温热的肌肉,又倏地收回,心跳也莫名快了几分。
终于,车子驶出了狭窄喧闹的胡同口,拐上了通往西郊相对宽阔清静的大路。
路两旁高大的槐树投下斑驳的树荫,行人车辆稀少了许多。
娄晓娥悄悄吸了口气,整个手掌终于轻轻贴到腰上,然后手臂收拢,实实在在地揽住了他的腰。
娄晓娥的手心清晰地感受到他腰腹间骤然绷紧又缓缓放松的肌肉线条,真硬实啊!
何雨柱微微一笑,脚下用力,心生畅快。
车把上晃荡着一个网兜,里面是两瓶北冰洋汽水和几个还酱肉的芝麻烧饼。
车轮轻快地转动,载着两人向四九城西郊驶去,目标是那片能俯瞰城市、以红叶闻名的安静山坡。
秋高气爽,山路两旁层林尽染。
到了坡顶,视野豁然开朗。
何雨柱利落地支好车,脱下工装,铺在厚厚落叶铺就的地上,拍了拍:
“娄晓娥同志,请上座!今天咱们这庆功宴,场地是宽敞了点儿,比友谊宾馆的礼堂也不差吧?”
娄晓娥眉眼弯弯地坐下,将手稿放在铺开的衣服正中央。
她打开一瓶北冰洋,递到何雨柱面前:
“何大工程师,为你的《玻璃电极指南》圆满完稿,干杯!”
“哐当”一声轻响,玻璃瓶相撞,清凉的汽水带着甜意滑入喉间。
何雨柱没看手里的汽水,而是看着娄晓娥在阳光下亮晶晶的眼睛:
“这军功章上,有你一大半。没有你帮我整理誊抄、画那些精细的图纸、理顺那些拗口的术语,
我这脑子里一堆跳脱的想法和零碎的经验,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变成这实实在在、能指导实践的白纸黑字。”
“少来这套,”却掩不住嘴角的笑意,拿起一个烧饼塞给他,
“快吃,堵上你这甜嘴。这稿子能成,是你脑子里的东西真金白银,我就是个……嗯……高级文书!”
她顿了顿,看着远处如火焰般燃烧的红叶林,又看看身边意气风发的何雨柱,
“不过,柱子哥,看着那么多厂所的人,为了你弄出来的那些个锅碗瓢盆和醒醅诀争得面红耳赤,又真心实意地佩服,我这心里……真替你高兴,也为我们能参与其中感到……骄傲。”
何雨柱咬了一大口烧饼,顺着她的目光望向那片绚烂的红叶。心情舒畅。
娄晓娥喝了一口汽水,望着山下变得渺小的城市,轻声问:
“柱子,这个指南做完了,接下来……我们做什么呢?”
何雨柱敏锐地捕捉到了她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他明白,她为这份《玻璃电极指南》付出了巨大心血,从梳理逻辑、校对文字到补充实例,甚至润色那些他惯用的炖肉炒菜类比,让它们既通俗又不失严谨。
但这最终成果的署名,只会是他何雨柱的名字在培训讲义上熠熠生辉,她的贡献,如同那玻璃电极里无声流淌的电流信号,是隐形的。
何雨柱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情绪,心头一动,立刻想到今天系统抽奖得到的那本《农家百事通》——
一本内容极其实用的图文扫盲手册,识字、农技、育儿知识一应俱全。
他灵光有了主意,说:“晓娥,你看山下那些拾柴火的妇女——”
娄晓娥顺着他的指引望去,只见村落边缘,几个背着大捆柴禾的妇女正佝偻着腰行走在田埂上。
“她们,和咱们培养罐里的菌种,其实很像。”
娄晓娥微微一怔,有些不解地看向他。
“菌种,如果只懂饿了就猛灌,或者只追求光控精准,却对自身代谢循环的底层机理模糊不清,或者对整个培养系统的抗干扰、稳定性缺乏认知,就会被困在低效甚至危险的底层循环里,难以突破,难以真正活出价值。而这些妇女呢?”
何雨柱指着山下的场景,“全国扫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你看,多少像她这样的妇女,连一本像样的、能看懂的书都摸不着?
她们渴望知识,却被困在最基础的生存循环里——拾柴、做饭、带孩子……日复一日,看不到改变的契机。”
“如何有这样一本书,”他描述道:“里面有油灯下识字的图,教她们认字;有算粮产的表格,帮她们规划生计;甚至,用绣花样子来教她们理解点线面、理解简单的几何……内容很实在,很接地气。”
娄晓娥听着,再联想到何雨柱关于菌种困境的精准比喻,心头猛地一震。在图书馆看到的那些西方女性争取权利的案例,此刻显得遥远而抽象。
而眼前这画面,这带着泥土气息、带着生活重压的苦,让她若有所悟。
她不禁脱口而出,“你的意思是我出一本书?就像你一样出一本书?”她的声音兴奋。
对啊!”何雨柱肯定地看着她。
她微微蹙眉,声音带着点不自信,“可……可是柱子哥,这个想法太好了,但我……我不会啊。我从来没写过书,更别说这种……这种关乎别人生计的书了。
我怕写不好,辜负了你的想法,也辜负了那些等着的人……”
何雨柱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她放在膝盖上的手背。
“怕什么?你忘了?你可是帮我写过书的人啊!”
娄晓娥一愣,随即想起整理何雨柱口述的日子。
“那……那不一样,”娄晓娥小声辩解,“那是柱子哥你的学问,我只是……只是帮你誊抄整理……”
何雨柱打断她,“誊抄整理也是门学问!能把一堆零散的、深奥的东西捋顺了,写得让人能看懂,这本事可不小!
写这种实用的手册,最需要的恰恰是这份让人看懂的本事,而不是故弄玄虚。
你想想,那些大姐们需要的是什么?是像《电极指南》里那些公式图表吗?
不!她们需要的是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实在在的招儿!
是种地怎么选种育苗,是养鸡鸭怎么防病,是算账怎么不被人蒙,是能认几个字看懂简单的通知告示。”
他顿了顿:
“所以啊,别担心。有我呢!写书这事儿,我有经验!改天,我给你列个详细的提纲,咱们一步步来。
你想知道广大农村和城市底层妇女最缺什么基础知识?简单!咱们可以做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娄晓娥对这个新鲜词感到好奇。
“对!田野调查。”何雨柱重重点头,“要真能帮到她们,光坐在屋里想可不行,得沉下去!”
他掰着手指头,娄晓娥勾勒蓝图:
“先回你们街道办,那里大娘大姐你最熟。她们念叨最多的烦心事、最羡慕别人会啥,就是最急需的知识!”
“记住,咱们这手册,不是教她们背《三字经》,也不是学高深学问。”
“目标是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是认识粮票、布票上的字;是能算清工分……是把那些让她们吃亏、受憋屈、走弯路的坎儿,变成她们能稳稳迈过去的平地!”
娄晓娥听着何雨柱的规划。
“柱子哥,你这田野调查的法子真好!听着就靠谱!”
她由衷赞叹,随即又微微垂下眼帘,“可……可要把这些东西真变成书,写得又明白又管用……我,我还是有点怕弄不好……怕写浅了不管用,写深了她们看不懂……”
“别担心。有我呢!”他拍了拍胸脯,“写书这事儿,我趟过一遍了,有经验!改天,我就给你列个详细的提纲骨架,咱们一步步往里填血肉。田野调查怎么做,我陪你;材料怎么收集整理,我教你;写出来哪里不通俗、哪里不实用,我帮你改!”
“有我在,你放心!咱们一起,把这本农家女百事通的书,给写出来!”
娄晓娥用力地点了点头:“嗯!柱子哥,我信你!我们一起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