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龙跃于渊 帝国新章(1 / 2)
定鼎十七年的盛夏,热浪裹挟着海风的咸湿与北疆的尘沙,席卷着靖朝广袤的疆域。帝国在经历长时间的潜行与积蓄后,终于迎来了数个领域的关键性突破,如同潜龙出水,掀起了影响深远的新篇章。
印度西海岸,古里港。
靖朝探险队指挥官赵启明在接到朝廷“继续深入探查,结交当地势力,摸清葡夷虚实”的密令后,行动更加谨慎而富有成效。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收集情报,而是开始实质性的布局。
利用带来的精美货物和充足的资金,赵启明成功说服了古里扎莫林麾下一位实权贵族,以“租赁”的形式,获得了港口附近一小块临海土地五十年的使用权。这块土地位置相对独立,易于防守,且有淡水水源。赵启明立刻指挥随行人员、水手,并雇佣大量本地劳工,在这块土地上兴建起一座兼具商栈与堡垒功能的复合建筑——高大的围墙、坚固的仓库、可供居住的营房、以及几处隐蔽的炮位。一座飘扬着日月同辉旗的“古里商站”在葡萄牙人的眼皮底下,悄然建立起来。
商站的建立,如同在葡萄牙的垄断壁垒上凿开了一个口子。它不仅成为靖朝商船在西洋的第一个可靠落脚点,更迅速吸引了大量渴望摆脱葡萄牙盘剥的本地商人和阿拉伯商人前来交易。靖朝提供的瓷器、丝绸、茶叶价格公道,且对采购印度棉布、胡椒等货物表现出极大兴趣,交易量稳步上升。
葡萄牙驻古里总督对此暴跳如雷,数次派兵到商站外示威,甚至试图以“违反贸易规定”为由进行搜查,但都被赵启明以强硬态度和商站内隐约可见的火炮顶了回去。赵启明甚至“不经意”地向来访的阿拉伯商人透露:“我朝新建之战舰,不惧风浪,航速迅捷,不日或将巡弋西洋,以保商路畅通。” 关于东方帝国拥有“不依靠风帆的巨舰”的传言,开始在古里乃至整个印度西海岸流传,引起了各方的猜测与不安,也使得葡萄牙人在采取更激烈行动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西洋的棋局,因这颗钉子的嵌入,变得愈发微妙。
京城,随着预算的通过和监督机制的建立,海事总局的各项计划开始高速运转。大笔资金和物资流向福州船厂、旧港、安汶以及新成立的古里商站。程青坐镇中枢,协调各方,忙得不可开交。
皇次子楚琙的身影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海事总局、户部和工部。他不再仅仅参与宏观决策,而是深入到采购一艘船需要多少木料、铁钉,雇佣一名熟练工匠月钱几何,组织一次远航需要储备多少淡水和腌肉等具体琐事中。他亲自核查送往古里商站的首批援助物资清单,确保每一箱火药、每一匹布匹都物尽其用。这个过程枯燥而繁重,却让他对“帝国开拓”有了血肉丰满的理解。一次,他在审核一份关于向旧港增派移民的预算时,不仅考虑了路费和安置费,还特意询问了随行医官和农技师的配备情况,其考虑之周全,让程青暗自点头。
与此同时,皇长子楚琰主导的《漕运新策》在长江流域推广顺利,效果显着。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基础的领域。他注意到格物院的一些小发明在官营工坊应用后效率提升明显,便上书建议由工部牵头,在各主要手工业城镇定期举办“百工竞巧”交流会,鼓励工匠展示革新,对优异者给予重奖,并考虑将其革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他还开始关注帝国疆域扩大后带来的行政管理难题,私下召集幕僚,研究前朝及历代对边疆、新附之地的治理经验,思考如何建立更高效、更具弹性的地方行政体系。他的视野,从传统的漕运、农桑,逐渐扩展到更广阔的技术推广和制度构建层面,展现出作为未来守成之君的潜质。
两位皇子,一个在开拓的浪潮中锤炼实务,一个在内部的治理中谋划长远,他们的成长轨迹愈发清晰,也使得朝堂上支持他们的力量更加稳固。楚骁对儿子的表现深感欣慰,帝国的未来,似乎正沿着他期望的双轨稳步前行。
福州船厂,一个比“靖海级”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在王徵、吴昶与俞通海的共同推动下,开始萌芽——设计建造一级完全摆脱风帆依赖、以蒸汽动力为主、拥有更强火力和防护的全新战舰,暂定名为“镇海级”。
“靖海级的成功,证明了方向正确。但我们不能止步于辅助动力!”俞通海在联合会议上慷慨陈词,“我们需要真正的铁甲巨舰,能无视风浪,横行四海的主力!”
新的设计挑战巨大:需要功率更强的蒸汽机;需要能承受更大后座力和敌方炮击的船体结构;需要更合理的炮位布局和供弹系统;还需要解决纯蒸汽动力下巨大的燃煤消耗和续航问题。格物院和船厂再次进入了紧张的攻关状态。
而与此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从遥远的北疆传来。麴义在督建定北城时,于色楞格河下游一处人迹罕至的沼泽地带,偶然发现当地牧民使用一种漆黑的、粘稠的、能够燃烧的“臭水”来引火和涂抹车轴。他觉得奇异,便命人取了一些样品,连同描述,派人送往京城格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