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喋血江山:从边陲狼烟到九五之尊 > 第153章 北疆扎根:冻土上的炊烟与希望

第153章 北疆扎根:冻土上的炊烟与希望(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矛盾在一次工具分配中爆发了。王老蔫所在的小组领到的一把新铁镐,用了不到两天就崩了口子,他怀疑是负责保管工具的赵老六以次充好,私吞了好的工具。两人从争吵发展到推搡,眼看就要动手。

“都住手!”陈石头和几个明白事理的人赶紧上前拉开。陈石头拿起那把坏了的镐头仔细看了看,又看了看赵老六那因为长期劳作而有些佝偻的背影,沉声道:“王叔,这镐头我看不像是被换过的,像是这北地的冻土太硬,使岔了劲崩的。赵叔保管工具,大家都看着,不至于。”

这时,闻讯赶来的王把总没有立刻训斥,而是召集了附近几个小组的负责人,就在工地上开了个小会。

“都听着!”王把总目光扫过众人,“我知道大家苦,累,心里有火。但想想咱们为啥来这儿?是为了以后能挺直腰杆过日子!现在为了点鸡毛蒜皮内讧,堡子建不起来,大家都得玩完!”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从今天起,工具轮流使用,损坏登记,非故意损坏不追究。粮食按人头、按劳分配,谁敢克扣贪墨,军法处置!咱们这些人,现在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要想活下去,过上好日子,就得拧成一股绳!”

没有高深的道理,只有最朴素的生存法则。这次小小的冲突和随后的立规矩,让怀远堡的移民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被官府组织来的劳力,更是一个需要共同规则和集体协作才能生存下去的共同体。一种基于共同命运和利益的、粗糙的自治秩序,开始在底层自发地萌生。

偶尔,会有从定北城来的信使,带来一些外界的消息。信使会宣读一些朝廷的告示当然是经过简化和解释的,比如“睿亲王”重视格物新技,“贤亲王”关注农桑民生,也会说起定北城日益繁华的边市,说起南面来的商队带来了新的布匹和种子。

这些遥远的信息,对于怀远堡的移民来说,如同天边的云彩,模糊而缥缈。他们更关心的是,定北城下次运送补给的队伍什么时候到,会不会带来更耐寒的黍种,或者能治疗冻伤的草药。

真正与他们生活产生交集的,是偶尔出现在营地附近的蒙古牧民。起初,双方都充满警惕。移民们握着工具,牧民们按着腰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小小的交易开始在不经意间发生。一个移民用自己舍不得吃的盐块,换来了牧民手里的一块风干肉;一个牧民的孩子好奇地靠近营地,得到了某个移民妇女递过来的一块烤热的杂粮饼。

陈石头有一次在溪边取水,遇到了一个来饮马的老牧民。两人语言不通,只能靠手势比划。老牧民看着陈石头他们挖掘的基槽和正在夯实的土墙,又指了指北方,摇了摇头,做了一个凶狠的表情,然后拍了拍陈石头的肩膀,竖了竖大拇指。

陈石头大概明白了,老牧民是在说,北边有坏人,可能指沙俄哥萨克或别的部落,你们在这里筑城,是好事。那一刻,陈石头忽然觉得,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并非只有敌人。这些游牧的邻居,或许也能成为共同抵御更大威胁的伙伴。文化的隔阂依旧深重,但生存的需求,正在冰封的土地上,凿开一丝微弱的融合缝隙。

怀远堡的第一个冬天,是无比艰难的。冻土、狼群、物资匮乏、疾病,主要是风寒和冻伤、以及初来乍到的迷茫与乡愁,不断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极限。有人病倒了,有人受不了苦偷偷当了逃兵,移民亦有军法约束,甚至有人永远留在了这片他们试图扎根的土地上。

陈石头也病了一场,高烧不退,是妻子王氏用雪水一遍遍给他擦拭身体,是同乡省下口粮给他熬了稀粥,才勉强挺了过来。病愈后,他看着窝棚外那在寒风中依旧缓慢但坚定增高的堡墙地基,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朝廷的宏图伟略他不懂,亲王们的博弈与他无关。他来到这里,只是为了一个最朴素的愿望——给家人挣下一份能传下去的产业,让子孙后代不再忍受饥荒和佃租的盘剥。这怀远堡,就是希望所在。

一天傍晚,风雪稍歇,西边的天际露出一抹残阳,将雪地染成凄艳的红色。陈石头站在工地上,望着远方被冰雪覆盖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荒原,又回头看了看营地那星星点点的、在寒风中顽强闪烁的灯火,以及那在暮色中已隐约可见轮廓的堡墙影子。

扎根,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是血,是汗,是泪,甚至可能是生命。但只要能扎下根,发出芽,这片如今看似死寂的冻土,终将变成养育他们子孙后代的沃土。炊烟依旧在寒风中摇曳,但它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一种在严酷环境中倔强生长的、名为“希望”的微弱而坚韧的光芒。这光芒,正照亮着帝国北疆最前沿的、艰难而伟大的扎根之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