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63章 交棒

第163章 交棒(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然而,真正的“寒冰”,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

一位在“何记”工作超过三十年的国宝级老师傅,因对“数字化2.0”中推广的智能炒锅标准化流程极度不满(认为其扼杀了厨师的个性和“锅气”),在内部技术研讨会上与程家明带来的年轻CTO(首席技术官)发生了激烈争执,老师傅一怒之下,当场提出辞职。这位老师傅德高望重,是“何记”很多招牌菜的定海神针,他的离开,不仅关乎技术路线,更关乎人心向背和文化传承。

消息传来,何晓坐不住了。这触碰到了他心中最核心的底线——对“手艺”的尊重。他立刻分别约谈了程家明和那位老师傅。与程家明,他严肃地指出:“技术是工具,是让好手艺更好、更稳地传承,绝不是要取代手艺本身!对待老师傅,必须要有足够的尊重和耐心!‘何记’的根,不能丢!” 与老师傅,他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肯定他维护传统价值的初心,也恳请他理解公司适应时代的必要,并承诺技术部门会重新评估方案,找到传统与科技的最佳结合点。

在何晓的亲自斡旋下,一场风波暂时平息。程家明收回了成命,组织技术团队与老师傅们成立了“技艺数字化联合工作组”,共同探索如何将老师傅的“手感”、“火候”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让人工智能学习、辅助,而非生硬替代。老师傅也收回了辞呈,同意参与这项有意义的尝试。

这件事,给何晓和程家明都上了深刻的一课。 对何晓而言,他意识到,交棒不仅仅是权力的转移,更是对企业深层价值观和文化遗产守护责任的传递,他需要更系统地将这些“软性”的、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植入接班人的心中。对程家明而言,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何记”之所以是“何记”的独特之处,明白了在追求效率与创新的同时,必须对传统保有一份敬畏。

经过数月的磨合与调整,交接期最动荡的阶段似乎正在过去。 程家明逐渐找到了节奏,团队开始适应新的领导风格,各项改革在阵痛中显现出积极效果。何晓也慢慢习惯了“退居二线”的角色,开始享受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陪伴家人、以及——他心中那个更宏大的计划。

一个周末的下午,何晓没有带随从,独自驱车来到位于新界的“何记饮食文化博物馆”。何雨柱正戴着老花镜,在库房里小心翼翼地整理一批刚征集来的民国时期菜谱。阳光透过天窗,照在老人雪白的头发和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时光仿佛在此刻慢了下来。

“爸。”何晓轻声唤道。

何雨柱抬起头,看到儿子,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来了?正好,帮我把这几本册子按地区归归类。”

何晓脱掉外套,挽起袖子,像小学徒一样,在父亲身边坐下,开始整理那些充满历史气息的故纸堆。父子俩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内容天马行空,从某道失传名菜的掌故,到最近天气,再到孙子的学业。

“家明那边,现在顺点了吧?”何雨柱看似随意地问起。

“嗯,磕磕碰碰,总算走上正轨了。年轻人有冲劲,想法也多,是好事。”何晓答道,手下动作没停。

“那就好。”何雨柱点点头,拿起一本手抄的《苏造肉秘谱》,摩挲着封皮,“这做菜啊,和管公司,道理是通的。火候不到,肉不烂;火候过了,肉就柴了。该猛火时不能软,该文火时不能急。交给别人掌勺,你在旁边看着,心可以提在嗓子眼,但手,得收得住。”

何晓停下动作,看着父亲。老人目光澄澈,仿佛能洞悉他内心所有未曾言说的焦虑与期待。

“我明白,爸。”何晓郑重地说,“现在,我就是那个看火候的人。”

从博物馆出来,已是夕阳西下。何晓没有立刻上车,他站在门口,回望这座由他力主修建、父亲倾注心血的建筑。它不只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何记”的根脉所系,是面向未来的火种库。

他坐进驾驶室,发动汽车,却没有开往回家的方向,而是驶向了太平山顶。他需要一点时间,一个人,静静地想一想。想一想“何记”的过去、现在,以及那个他必须开始认真筹谋的、更遥远的未来。交棒,只是一个开始。如何确保这火种,能跨越时间,一代一代,永不熄灭地传下去,将是他作为“守火人”,最终极的使命。

山风拂面,城市华灯初上。何晓知道,属于他的时代,正在缓缓落下帷幕;而一个属于“何记”的、更复杂也更值得期待的新时代,正随着星光的出现,悄然开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